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在有目的指引下的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观察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的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2.
金宝 《考试周刊》2014,(88):38-38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小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彩图、观察生活等获得大量的所需知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获得感性材料。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一个步骤,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因此,观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打开想象之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起点,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为充分挖掘视觉功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我根据透镜的不同焦点,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这三镜,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学生个体认识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儿童学习自然,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基本条件。培养观察力是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人,大都善于观察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是思维的直接基础,而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和知觉一样的对当前事物反映的直观性,又具有比一般知觉更大的理解性。因为在观察前要明确目的任务;在观察中要分出事物中不甚显著的特性及各特性之间的联系;在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整个观察过程,都需要有思维积极的参加。因此,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相似文献   

6.
观察要注意“四性”陆士冲(江苏启东市新安中心小学)龚汉平(江苏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活动的过程。观察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感知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和现象为主的课堂教学。在自然观察课教...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了解问  相似文献   

8.
观察,指事先已有明确的目的,制定了计划,人们按照计划进行的主动知觉。观察的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所取得的效果的评定,简称观察力。 学生进入中学后,几乎每门学科都要求他们有良好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 一、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因为观察区别于一般的知觉活动,主要在于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形成。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提高学生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知觉的选择性,从所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知觉过程,同时又包括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现象的特征和条件,认识事物的部分属性和特点,以及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内容,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因此,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