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教育工作,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还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答案显而易见。21世纪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教学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本。离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富有个性的人,"以人为本"往往就是一句空话。现在大家都在口口声声地说尊重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依然是个问题。经常在一些课堂上看到,教师出示的一些"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示",无非就是读、找、画、写之类的命令要  相似文献   

3.
人的创造性缘自个性.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育风格.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学生,最终必须通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教师个性的影响力,形成特定的教学氛围,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教师的劳动绝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承知识,照本宣科地演绎教材。教学过程应该是艺术的创造过程。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教海无边,教师也找不到适用于每一节课的途径和方法。事实上,教学绝不存在固定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往往只有那些有个性的人,才能够有良好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行动能力.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个性的生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这是个性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二是人的独立性,这是个性生成和发展的前提;三是人的独特性,这是个性生成和发展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很多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多数学生惧怕写作,一提写作感到无从下笔,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的不知道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很显然,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是:作文教学应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  相似文献   

7.
许多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  相似文献   

8.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教师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寻不见一种“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的创造性在于它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班主任工作对于一个集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规划人生蓝图,学会管理人生生涯;让学生明白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做一个有个性魅力的人;帮助学生认识智商(IQ)、情商(EQ)、愈挫愈勇。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建议"国培"计划中应对西北地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阳光生命,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作文,学生望而却步,教师绞尽脑汁。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立意到布局行文,费尽唇舌,但学生作文依然是空话连篇,空洞无物,让人失望。看到那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此中怎么也寻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原因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对学生个性表达的尊重。因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措并举,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  相似文献   

11.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对"屡教不改"或"屡教不进"的学生,有时也许会强装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找你."有时也许会恨铁不成钢地对他们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找你了,再不改正的话,我就再也不管你了."  相似文献   

13.
鲁明 《中国教师》2011,(8):66-67
<正>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美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1]其代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遭到挑战。老师们需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调查显示,学生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大多具有以下特征: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教学生动、关爱学生、有气质、品貌端正、活泼、有个性、严谨、持重;学生们讨厌的教师特征则是:脾气暴躁、偏见、苛刻。  相似文献   

15.
尹桂花 《教师》2020,(3):114-115
在教育教学中,偏见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不但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认识偏见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的对策,减少教育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不让每个学生落下,这一口号蕴含了以现行教育对每个孩子进行改造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它要求学校与教师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和其他孩子相近或相当的教育结果,这是一种对标准化教学与评价的吁求。为了这一口号,学校教育变异为对数字结果的敏感与对自身的保护,学生们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被操纵、强制与压迫的工具。"不让每个学生落下"并不等同于尊重与关心不同学生之不同需要。实际上,这一口号旨在消除不同学生之不同需要,迫使他们将赚取分数、学习文化课作为惟一真实的教育需要。为了孩子们更为丰富的生活和个性发展,"落下者"的意义需要重新被思寻。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声称不喜欢老师,大概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确有缺点,招致学生不满;第二种是教师做了正确的事情(比如批评和惩罚),得罪了学生,招致学生不满;第三种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个性或某些个人特点,即所谓"没有缘分"。  相似文献   

18.
一位社会学家这样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被人赞美、认同的心理渴望。"对于尚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优异表现,尤其是对那些似乎有些"另类"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宽容"、肯定乃至赞扬,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而让正向的评价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始终困扰着教师.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总想我怎样"教"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不仅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在教师适时点播下,让学生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特长,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主导模式.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把提高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切切实实融入课堂每个教学环节,并贯彻始终,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邢翠东 《山东教育》2011,(26):35-36
从学生的阅读习惯来看,学生阅读能力不高,普遍对文本存在"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不能抓住文本中的"有效语言"进行阅读,读不出或读不懂文章的精彩之处,找不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谈不出个性的深刻思考,或有思考却不能形成口头或书面顺畅的文字。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普遍欠缺"有效语言",要么"背"例文、"套"例文去应付考试;要么空话连篇,不能表达真情实感;要么语言平淡乏味,不能打动读者。语文教学大多是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