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个人的创作而名垂史册的伟大诗人。《楚辞》就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的一部诗集,那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诗歌巨著,如今已被列为优秀的古代文学遗产,受到中外人民的赞扬。屈原名平,字原,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四○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左右。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乃是与楚王同族的一个贵族。屈原年青时候很聪明,  相似文献   

2.
流浪对于屈原来说,既是人生中无奈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需要。通过解读屈原作品发现其作品流露出试图以流浪摆脱痛苦、获得人生解脱的倾向。因此,屈原具有一种流浪情结。其实,流浪的实际作用之一就是获得视觉的充实。对于人来说,感官的满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视觉在人的感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研究屈原的放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司马迁《屈原列传》的记载又语焉不详,致使后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屈原究竟被放逐过几次?放逐于何时、何地?历来的研究者曾对此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迄今尚无定论.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在这里也提出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4.
对于《招魂》的作者和对象一直争议不断,综合文本序、乱提供的信息、趋猎云梦的路线及屈原与宋玉的关系考辨认为此文应是屈原所作,通过屈原被放的路线及正文风格分析认为此文是屈原在自招生魂。  相似文献   

5.
屈原与但丁是中西文学史上两位璀璨夺目的代表诗人。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但都在其民族新旧交替的"轴心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二人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和人生追求的不同,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诗学观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汉代拟骚诗既是模拟楚辞的文学作品,又是对屈骚的传述与解读,所以蕴含有反映屈原生平经历方面的资料.拟骚诗对屈原生平经历的反映,有的与史传所载相吻合,有的可印证、发明屈骚,有的可补史传之阙载,对于屈原生平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古代遗产的继承者。他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都十分精熟,而且连那前代和当代的学者们在研究古典遗产方面的成绩和缺点,也都了如指掌。因此,鲁迅不但对于遗产本身具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遗产的方向和方法,也具有革新的精神。关于前人,象清儒对于古典遗产的整理的成绩,鲁迅是肯定的,承认清儒的“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甚至称宋之郑渔仲、清之顾亭林,“今已无从企及”。但与此同时,鲁迅也指出:清代学者,自“文字狱”后,不再“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而“专事研究错字,争论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9.
杜甫和屈原都是传大的爱国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两位诗人的可比因素有许多方面:他们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颇为相似。他们都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他们都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和家乡;都愤世嫉俗,蔑视群小;都坚持真理,坚守人生的信念。他们都具有无人能比的极大才能和难得的创新精神,都为民族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无疑有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嵇康     
<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相似文献   

11.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屈子之精神>与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是屈原研究的经典之作.王国维侧重于从地域文化分析屈原性格形成的原因,梁氏则较为注重心理学的阐释.在他们运用知人论世、文学阐释等研究方法的对比中,亦可管窥2人学术研究风格的"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发展史上,传承因袭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屈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独具魅力的作品,赢得了有汉一代作家的纷纷追慕,形成“屈原情结”。“屈原情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两汉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神话传说所叙述的内容曾经被一定群体的人们当做历史真实来看待。这些内容曾经是大众知识(有时甚至可以称为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在《天问》中对神话传说的否定和批判,实际上是为了证明大众知识的虚妄,并维护屈原唯我独醒的自我评价。屈原成功地否定了大众知识,但他并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可的知识体系,破而未立,有为无守,这是他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屈原研究没有停留在一般人物传记的编撰上,而是结合屈原生平行事和社会环境,记述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成就,总结了西汉前期屈原研究的学术成果;探讨了屈原作品传播的情况,提供了解读屈原作品的方式,把一篇人物传记写成了文学评传。  相似文献   

17.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熔铸的不朽诗篇,昭示了光明的理想。为了丰富屈原的伟大形象,这里用翔实的史料,明证屈原遭谗被疏的复杂性,希望当今史学家能根据历史的轨辙,增删《屈原列传》,以求证历史的本源。  相似文献   

20.
屈原赋予香草的人格化特征确立了香草在中国古代人格符号的特殊内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从文化人格到政治人格的整体人格建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