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自幼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文化铸造就了他的品格。同时,曾国藩又是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他积极引入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曾国藩能够接受近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全面探讨了郭嵩焘对湖湘文化的重要贡献,即:弘扬光大了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突出宣传了从屈原、周敦颐到王船山、曾国藩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探讨了湖湘文化兴盛于近代的原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勇敢探索,为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作出了卓越的新贡献,特别是引进和介绍了西方近代先进的资本主义新文明,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进步与政治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船山遗书》的重刻发行,是作为组建“理(礼)学经世”文化秩序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通过重刻《船山遗书》,不仅引发了曾国藩主持重刻中国传统典籍和翻译出版西方书籍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近代转型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倡行船山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船山学便走出湘学地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显学”。曾国藩力倡船山学,是出于“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树立湘军思想旗帜这样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督抚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筹划派遣留学生、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来实现的。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兄弟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闻名。但在曾国藩的后人中,儿辈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通英文,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成就。孙辈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曾昭抡、曾昭燏这样的著名教育家和学者;玄孙辈还出了曾宪植、曾厚熙这样的政治要人和艺术家。因此,系统深入研究曾国藩兄弟的家世和家族产生、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输入之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成晓军新著《曾国藩家族》一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在这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尝试。综览全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文化思想主要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两个方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华夏中心”论的束缚,不自觉地迈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步履。  相似文献   

10.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代以降我们历经甲午战后的救亡启蒙;紧接着是清末民初的多方位启蒙;再后来出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全面启蒙;改革开放后又重现了大范围的启蒙。这些启蒙运动均以西方文化来启蒙中国文化为主旨,并拥有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落后文化的先入为主之观念,最后导致中国传统被破坏殆尽。然西方文化或因为不能尽服国人或因为很难本土化而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同时由于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之不足乃至误解等原因从而出现中国式的西方文化。但这些西方文化或者中国式西方文化却成为中国人争相追求的目标,因而国人又重新陷入了西方文化的束缚中而不能自拔,再一次被西方文化所禁锢。这些情况使中国在获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审时度势.据理力争,挫败了列强的无理要求,维护了一定的国家权益,而且作好了反击侵略的准备。他从中悟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因而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之始,并努力倡导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运动,从而加速了洋务工业的发展。 关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王燕梅,林钧海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就被迫打开,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①当近代中国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种种救国方案,使中国历...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与东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鸿铭崇尚、捍卫孔孟之道,不容任何人对中国儒学提出丝毫非议,最终成为复古守旧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中西文化的沟通者,他用外文把儒家经典输往西方,使西方人知道中国具有数千年传统的道德和人生哲学,对东学西渐起到积极作用,博得西方人的赞誉和推崇。本文主要就他的生平、崇尚捍卫孔孟之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他的评价诸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近代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的字刚健雄稳,浑润圆劲,备柳体之骨气,蕴赵体之飘逸,章法疏密得当,笔锋跌宕有情。中国《近代碑帖大观》所收的“曾国藩欧阳节孝传”一帖,就足以证明。曾国藩对书法艺术孜孜追求,书法艺术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曾谦虚地说到他平生有三耻,其中之一,便“是少时作书,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然而,正是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从战火硝烟中看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厉害,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通权达变之士,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出于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在"御侮"、"自强"的口号下,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大量购进西方机器设备,开办了中国首批近代化的军工企业,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以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为发端,到1894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洋务运动历经30多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数十个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它既没能使中国强起来,也没…  相似文献   

16.
<船山遗书>的重刻发行,是作为组建"理(礼)学经世"文化秩序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通过重刻<船山遗书>,不仅引发了曾国藩主持重刻中国传统典籍和翻译出版西方书籍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近代转型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徐寿等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科技专家,是在曾国藩的引荐、擢拔下脱颖而出的。曾国藩则依靠这一批最早系统接触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篇章的第一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徐寿等科技专家的历史功绩。认识曾国藩的思想风格,而且有助于剖析作为中国近代化重要一环的洋务运动的艰难起步和曲折历程。本文针对曾国藩与徐寿等科技专家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试作初步探析,以为深入一步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名臣,为同治中兴立下汗马功劳,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世人多关注于他的政治功绩、军事才能,却很少提及他的教育思想。近翻史料,对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多有感悟。为此,笔者查阅了曾国藩的全集、年谱、传记、家书等,对其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探悉,现略陈一二,希望对教育同行能有所启发。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少聪明好学。1838年朝考点翰林。他推崇程朱理学,笃学古文,对乾嘉学派的训诂诸书也有涉猎。他接受各个学派的滋养,成为中国近代集封建思想文化之大成者。当太平天国兴起时,曾受命在…  相似文献   

20.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