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以人工刻划出来的一条有形的线,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不断给京师输送粮食和财物,特别是江南的粮食、锦、镜、铜器、瓷、茶、瑇瑁、真珠、蕉葛、翡翠等特产,通过大运河源源不绝地供应北方的政治中枢,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功绩显赫,影响深远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它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开凿运河是劳动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创举。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开凿的  相似文献   

2.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用“中国大运河”或“大运河”,统称我国运河是准确的的。但“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三个概念所包含的历史、地理、河道走向、文化研究范围,又是不同的。根据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繁荣的程度,可以把中国大运河修建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为中国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发展阶段,也可称为中国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为中国大运河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尽管我们今天更加注重元、明、清大运河的历史及文化研究,但它毕竟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而对中国大运河的全面研究更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南北航运的一条重要的水路要道,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隋朝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工程史上,无论时间、技术都是遥遥领先的。我国的大运河,就长度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相似文献   

5.
漕运,本意指水道运输,后专指从水道解往京师的税粮运输,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在我国封建史上,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唐代,它关系到唐王朝的昌盛或衰败,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看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运河是漕运的主干。唐代并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南北大运河,主要是利用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而加以疏浚整理,以及开凿并不太长的新运河(如三门运渠等)。但是唐代漕运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兴盛发达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我国漕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凿和扩建,开通后漕运成为其主要功能。运河对便利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隋唐时期江浙地区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江浙地区兴起了一系列的新型城市;第二,江浙地区的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第三,江浙地区的城市经济繁荣,港口城市增多,对外贸易发达;第四,江浙地区的城市突破了传统的"市"、"坊"格局。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9.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古代世界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河道水深、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工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隋朝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的开凿 ,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南北经济的交流。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1.
<正>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的不仅仅是经济,南北文化也通过大运河不断地进行相互交融。运河沿岸不仅跨越了众多文化名城,更涤荡着燕赵、齐鲁、吴越等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文脉渊源,更是“活态”化石。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课程的开发能将“活态”的运河文化遗产以一种鲜活的状态传承起来,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下去。我们运用“活态传承”的载体进行开发,通过开发运河沿岸的课程资源补充校本艺术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利事业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元代,水利建设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着,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内河航道的开凿“元都于燕(北京),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所以江南地区在元代仍是全国的财富中心,漕运问题极为重要。但旧日的南北大运河在宋金对峙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淤塞不通,为了漕运江南物资,元统治者不断地征发民工在今山东、河北地区开凿运河。  相似文献   

13.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潘镛先生著的《隋唐时期的运河与漕运》一书,即将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发行室发行。该书除前言、结语外,共三章、十节,内容包括:《隋唐以前河运的历史回顾》、《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形成及其漕运》和《唐代的运河与漕运》。书中附有示意图8幅和照片10幅。  相似文献   

15.
万历年间泇河开通以后,枣庄逐渐成为明清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由于漕运所带来的物流、人流、商品流在枣庄的聚集,不仅刺激了本土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枣庄区域社会呈现出广收博览、融汇贯通、丰富多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京杭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的开凿绝非隋炀帝个人的意志使然,而是出于隋朝交通、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隋朝政治经济发展及隋朝以前完成的地区性运河也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条件。隋炀帝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实现了南北大运河的贯通。由于隋炀帝驱使民力,突破了人民可以忍受的限度,运河还未来得及充分发挥其效能,隋朝之舟便被农民起义之滚滚洪流所覆没。但是,隋朝的大运河毕竟“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相似文献   

18.
设计1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为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远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南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七百年间,黄河也因改道而流经此处入海,淮阴成为大运河、黄河、淮河大三河流的集中地,历代南北交通要道。特别是清代大运河分段通航,所有南北航运都要在淮阴调换车船,因此商旅在此云集。手工业与商业较发达,有四个大造船厂及其他作坊,县北六里淮河渡口附近的王营镇就有十余家大旅馆,清代漕运总督(1904年停河运,撤裁)及淮扬道尹设此,…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城市的兴衰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济宁为例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兴衰的影响。随着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河运成为沟通南北,发展漕运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依靠河运,山东运河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时它们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提高。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山东运河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铁路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因铁路而兴起的新的转运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对运河城市造成了冲击,铁路使山东运河城市在全国整体的经济、交通与城市层次体系中被边缘化,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运河是一项可同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发端于春秋时期吴国所开凿之邗沟。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内河航运十分发达。明清时期,在“南粮北运”格局基本确立、支盐制度完善与东南新城建立的背景下,依托大运河漕运与盐政,扬州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商帮与行会聚集于此,并呈现出沿运河分布的特点。商帮为维护并拓展自身利益,通过置办田宅、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设立会馆等形成集聚效应,城市经济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手工业行会依托新城主干道发展壮大。清末,随着铁路与公路等新兴运输方式对河运的取代、黄河改道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严重破坏,古老的大运河走向衰落,扬州传统工商业经济瓦解。如今,大运河已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从大运河变迁与扬州兴衰的历史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促进其文化价值挖掘与活态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