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居易是诗人,同时,在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从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的作用、学的本质和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上探讨了白居易的艺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诗论是由文学观、方法论、政策论等学说构成了一个体系严密、功能完备的以封建政治主义为核心的理论系统。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曲解,它的本来面目一直未被人认识,消极因素不被重视。为此本文主要在于揭示白居易诗论的理念框架,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它。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道”里,而这所谓“诗道”又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白氏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言情达意,它有声情融合的特点,要用美刺比兴的创作方法去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创作目的。由此出发,白氏批判了周衰秦兴以后历代的诗歌及其作者,结合现实状况,得出诗道崩坏、六义丧失殆尽的结论,从而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挽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 ,而且还表现在他的诗歌理论方面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其取得的诗歌理论成就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伤民痛指斥时弊之作。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反对形势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6-28
作为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对唐朝文学发展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白居易易学思想渊源追溯,分析白居易易学思想,并对其诗文和《周易》六十四卦辞句关联梳理,发现易学不仅影响了白居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影响了白居易前期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其政治策论著作《策林》中提出来的,它是白居易的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体现这种理论主张的讽谕诗又是在他作谏官前后为配合政治进谏而写作的,这决定了他的诗歌理论的价值取向只能是封建的政治价值。这在白居易时代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现代的研究者惑于其诗论的政治色彩,对他的诗论评价失实。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白居易诗论的价值取向。明确白居易诗论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在白居易诗论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唐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中,白居易都是很重要的一位。他的讽喻诗的创作和主张,尤为人们重视。白居易提倡的写作讽喻诗的言论是其诗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本拟就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时代背景、目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酷好音乐,精通乐律,创作了《琵琶行》等优秀的音乐诗。白居易在诗文中阐发了不少音乐主张和理论,包括礼乐治国思想、通达开明的礼乐沿革思想、对新兴音乐(胡乐)以及传统音乐(古乐)的态度、对音乐表演中艺、法、情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总体来看,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主张具有积极性、保守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以及通达开明的思想理念,白居易在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方面的见解和领悟是许多同时代人所不能比拟的。白居易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尤其是他的"太平由实非由声"以及"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的观点,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诗人显然又不能完全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在对待新乐的态度上又显得保守消极,甚至与自己的某些观点相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两京山水诗是白居易山水诗圆满的煞尾,诗作近百篇,优秀作品近15首,呈现出自然冲淡与精工雅致相互融合的特色,开启晚唐、两宋诗、词冲淡风格的先河,非传统定式所能规范.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白居易也不例外,其诗歌中有大量描写衰老、疾病、死亡的诗歌,证明了他对于死亡的敏感和恐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对诸家学说进行了长期探索。儒、道两家思想差别很大,但都重视现世人生,不可能解决“死亡”的威胁、恐惧问题。道教实现永生的途径和做法已被白居易证明是荒诞不经的。而佛教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到达彼岸的方式便于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且彼岸世界的有无亦难以获得明确证明。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白居易最终皈依了佛教。  相似文献   

13.
元白风情诗产生原因及其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熟和文人政治基本确立时代的典型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情诗既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以其典型意义生动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情爱心理,因而具有了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一生三千多首诗赋中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并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思想现状。文章主要对白居易诗歌中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进行剖析,以对当里的社会现实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从有补于世、吟咏性情、记写生活和娱乐人生四个方面,探讨了白居易对诗歌功能的认识,以此考察白居易在诗歌上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是主张诗歌改革的主将,其身体力行的新题乐府诗平白浅切、生动自然、诗来琅琅上口且便于记忆传诵的通俗诗风,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终生服膺儒教的白居易,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样,主动地去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但又与众不同。他整个人生思想的变化、他的为人处世和诗歌创作都尽濡禅宗思想,并且他的禅诗和闲适诗所体现出的禅意,让我们认识到了白居易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正如他所作"此心安处即是家",禅宗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他安顿人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从42岁至61岁所写的三首制裘诗,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爱民情绪。他始终坚持“兼济”的政治理想,前、后期思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为准备科举考试而作的《策林》,从中唐的现实需求出发,推崇尚俭务清、与民休息的施政观;在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上,提出了鉴古观今、损益有时的历史观;其哲学观突破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体现出旨归民生、人强胜天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