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发生、发展的流程,并揭示其内在审美机制:以“中和美”来展示内心体验的世界;以特有的“音色美”作为艺术品位的价值尺度;以“空灵美”作为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6.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侯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1):111-113,130
审美体验是审美化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对学生情感-态度系统及意义世界的形成、学生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培养和阅读教学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非功利性"接近";激发情感与想象,引导学生进行动态"建构";反复揣摩,细加研味,引导学生进行整合"领悟"等手段诱发、唤醒进而加强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实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鲁拜集》里的诗歌体现了作者海亚姆虚静的审美境界和中国的哲学境界——道不谋而合。虚静的审美境界除了给诗歌本身增加了很多美的元素和艺术的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精神理想。通过对《鲁拜集》虚静审美的译介,可以找到《鲁拜集》和中国道家虚静审美的切合之处,从而找到世界文学在哲学基础和审美境界上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颇具特色的范畴。它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蕴含着审美的精髓和机制 ,是审美体验的极境 ,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的境界需要从功利化教学转向以学生为本的人文课堂建构,走向审美是具体实践的路径和方法.课堂教学境界提升的本质是让课堂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课堂教学境界提升的审美实践是:设定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的审美导向;实施促进学生美好表现的教学管理,形成落实审美的课堂实践;建构符合审美要求的对话教学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体验:儿童审美发展之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的审美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表现.审美需要主体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进入到审美意境中,这已得到有关脑科学、神经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支持.然而当今的审美教育仍以知识灌输化的教育模式为主,强调审美教育的辅德与益智功能,使之沦为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而完全忽略了儿童审美经验的获得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儿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充发感受和体验自然事物丰富多变的生命运动模式,或有着类主体性结构,符合儿童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各种艺术作品,"以身体之,以情验之,以思悟之",儿童才能产生丰厚的审美愉悦感,获得健全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当然包括受众范围很广的打击乐。艺术的实践呼唤艺术理论来指导,打击乐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必须不断优化升级才能指引打击乐未来发展的道路,本文从节奏、音色和表演形式三个方面来谈打击乐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服装表演音乐所应具有的品味、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和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它对服装表演音乐的研究、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虚静说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肯定了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静谧是体道悟道的重要条件,也是认识美、把握美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条件。它揭示了审美创作活动的心理特征,并触及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创作过程中要进入文思泉涌、浮想联翩、精魄奔荡、左右逢源的境界,作者必须保持澄心静怀、空明清净的心理状态。创作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审美创作及文艺事业有正确的认识并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感,同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保持高度的审美注意,把心理活动、才能智慧集中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18.
“与物为春”乃是因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万物与我为一”与“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前者意味着主体消解了自我与他物之间、他物与他物之间的人为界限,主体与他物在道的层面泯然相亲。后者意味着主体与他物之间无心的顺应,主体既不以一己意志去主宰他物,亦不因功利关系而迎合他物,物我相宜无逆。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关键决定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这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显得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感兴,又称审美感兴。它以创作主客体相遇瞬间达到和谐交融、物我同一,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形成文学意境为特征,区别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再现论”或“摹仿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发生模式。与此相应,形成了中国古代感兴论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