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学习     
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习,延伸并深化学习的意义。有意识的学习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几乎都发生在正规学习环境之外。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经常发生在我们通常认为不是学习环境的情景中,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本文着重探讨一些在正式学习之外值得我们关注的学习,以期使人们看到学习全景的广阔性和综合性,以及学习模式的多样性。今天的学习者处在一个丰富而多样、不断且剧烈变化的学习全景图中。传统的学习定义已经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丰富性和美感了。作者认为对正式学习的过分关注会使一个更完整、全面和综合的学习概念变得模糊。在目前对学习定义缺乏的背景下,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对学习定义的方法,即"不定义",因为"不定义"的目的是要消除当前对学习界定过于狭隘的边界。在这些过分狭隘的定义基础上产生的学习观,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左右了教育政策和研究进程,使它们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和利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自然接触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事实证明:学校教育要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则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方面协调起来。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需要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新变革、新交互打开了新格局。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下,学校需要在改变儿童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机械学习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几种重要的儿童学习方式。这些提法在本质上不尽相同,又有相通的方面,容易使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产生混淆。在概念层面上对其做辨析和澄清,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也有助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编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逻辑、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等编写,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不违背学科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在学生缺乏认可处调整学习顺序,在学生困惑难解处更换学习素材,在学生意犹未尽处增加学习内容,在学生批判质疑处丰富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医学生学习现状,结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影响医学生学习的因素,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法获得理论基础,将问卷与访谈调查相结合,深入剖析医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97.9%,调研显示,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在学习状态、学习模式、学习工具使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医学生学习频率随年级...  相似文献   

6.
说起学习,往往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听。事实上,学习就是增长知识,它不仅是在课堂上,而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7.
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认为,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西方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介绍和应用。四种学习法虽然都属于归纳学习,但由于它们的实施过程和要求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异同,在基础教育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9.
I普适计算技术推动下的泛在学习已成为下一代e-Learning的重要发展方向,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泛在学习成功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e-Learning资源仍然是当前大多数泛在学习原型系统的核心,但忽视了适合泛在学习自身特性和需求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理论和生态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泛在学习资源组织模型"学习元"为核心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泛在学习系统——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LCS)。该系统采用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方式,通过开放内容编辑实现资源内容的持续进化发展,可以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自适应地呈现资源,实现资源之间的动态语义关联,支持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生成与共享,并可以基于过程性信息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最后,对LCS潜在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教育领域内,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这些专业术语并不少见,学习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在面临这些专业术语时往往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困惑,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术语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环境领域相关的研究较多,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表达术语层面,重要的是不同学习环境的侧重点和呈现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通过实证方法分析研究该问题,总结学习者是如何认识这些学习环境的。结果表明,不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环境有不同的期望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认为,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认清原有学习方式的利弊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一靠书本,二靠实践。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在课堂上,更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  相似文献   

12.
论学习     
从个体角度看,学习与生命同久长,从整体角度看,自有人类便有学习,所以,学习是人生存的需要和体现。回溯人类有史以来对学习本质的追问可以见出,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就是建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心理的或行为的倾向和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人类会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站在今天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学知”、“学做”、“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是最适应当前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内容观。  相似文献   

13.
情境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探讨了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的基内容框架和实施策略。研究认为: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在评价理念与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化能力,在评价范畴与指标上考察学习结果的质量与效果,在评价对象与方式上强调社会化学习的多渠道,在评价模式与程序上凸显综合实践与工作场学习,在评价结论与处理中彰显数据分析和科学量化。因此,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的实施中,要创设情境性网络课程,开展实时学习评价;设计情境性问题,布置常规强化训练作业;搭建友好交流平台,记录学生的互动过程;构建"任务—完成"模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边学边实验"研究课题是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构建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子课题,笔者在参与此课题的研究中受益匪浅。首先,"边学边实验"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另外,配套器材"学具盒"的广泛使用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切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广,给化学教学注入鲜红的血液,给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和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胜果 《学周刊C版》2010,(5):169-169
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中,我大胆变革学习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我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应该随之变化。教师将一本传统的纠错本革新成一本多用途的"理学簿",兼容笔记本、纠错本、质疑本、归纳本、沟通本的功能,在英语延展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建构、大胆质疑、合作沟通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营造开展"深度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学习的更深处。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方法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式,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系列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和在操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态和式样。学习方式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应用目的,要注意灵活运用和配合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质。依据学习方式的性质不同,有以下五种类型的学习力式:  相似文献   

19.
在深受素质教育的文化熏陶下,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以确保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二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者需要借助学习工具的优化与调整,从而改善学习环境以及提高学习动力。本文主要探讨学习软件在二语习得中应用以及具体的应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