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的现象学理论将文学本文分为三层:话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从话语层面分析,《枫桥夜泊》表现出节奏性、音乐性特点,“落”、“钟声”等字词令人在诵读的同时产生初步的印象;从形象层面而言,借助电影分镜头方式,诗歌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意蕴层分析。诗中借助传统意象“月”隐含着人皆有之的“愁思”情绪,含蓄引发人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3.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5.
包丽 《文教资料》2011,(24):61-62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文学言语层面加以分析,就中学语文诗歌言语特点而言,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言语的内指性;二是诗歌言语的心理蕴涵性;三是诗歌言语的阻拒性。掌握了诗歌言语层面的基本特点,可以更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诗歌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但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优化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英国史诗《贝奥武夫》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证明可以通过在外语文学学习者的母语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与所学目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学生与两种文本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诗歌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素质。  相似文献   

7.
文学意蕴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周同宾的《天籁》不凿斧痕地将这三个层面和谐统一,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作者引导读者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积极探求生命价值的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8.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9.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次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罗时进先生的论文《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是近年钓鱼岛诗歌研究的力作,考证细密、意蕴深远,但其间可补遗处有二:一是其文所列清代册封琉球正使汪楫的钓鱼岛诗歌有《中流》诗二首,实则其《神飙》诗也关涉钓鱼岛;其二,罗文称朱彝尊所作《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似未流传",实则该诗收在朱氏早年刊刻的《腾笑集》中。汪楫等人的钓鱼岛诗歌不仅具有纪行抒怀的文学价值,且对论定钓鱼岛的中国归属权也有重要支撑作用,于此可见"钓鱼岛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长诗《轮回碑》是安琪诗歌中体现其作为“中间代”诗人代表先锋态度的经典之作,是充满思维想象和新颖奇特的话语表达的运思结晶。《轮回碑》巧妙利用多种言语体式在诗中相互渗透交汇,其大胆创新尝试的背后也离不开诗歌内容对生存、现实、历史所要表达的经验、思想以及社会的认知。《轮回碑》在内容表达向度上的互文阐释,具体可析得意象和风格上的互文,同时“轮回”的精神内涵指向也转化出更为宏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武松与桑地亚哥分别是东西方硬汉英雄人物中的典型代表。由于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硬汉形象及“硬汉精神”同异之处共存。从作品文本层次中的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以及文学意蕴层面比较这些异同,有利于深入了解中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异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认为:“神话模式——是关于神祗的故事,其中人物有行动的最大力量——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神话体现了最基本的文学程式和结构原则。”这一理论站在文学发生的源头对文学文本的深层心理结构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依据这一理论,细读大庆作家王勇男的早期诗集《雪太阳》,分析其作品中存在着神女峰原型的隐形结构,为我们认识王勇男诗歌的深层心理结构、神话原型的意蕴、深刻的生命意识乃至现代性人文话语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这对确定王勇男在中国当代诗歌主潮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和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现代诗是真、善、美的艺术,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有精美隽永的语言。诗歌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跃性、音乐性、多义性,言语品味应该成为现代诗歌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审美品味,提高文学素养。一、品言语的古典美现代诗歌言语表达不同于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师生对文本言语和意蕴能否作出深度的体验及挖掘,可以说是文学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课上的文学阅读相对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而言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规定。该文针对当前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指出教师只有在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下,立足人文立场,用全新的解读理念,多维的解读视角,开拓的解读视野,灵活的解读方法重新审视体味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文学课堂同时体现出“文学”和“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性与文学本体存在曾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界重要的话语诉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度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本文立足于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解读,但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性层面的阐释,而是将韦氏研究文学本体存在的方法与观点置于当前就文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而展开争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洞悉其积极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最大的疑点在于对"章"、"句"内涵的理解把握。刘勰《章句》篇"章"的内涵,兼取文字训诂"章"之本义与汉儒章句之学中"章"之用义,就文章"内义"层面而言指一个相对独立意思的完成,就"外文"层面而言指构成文章文本结构的、小于篇而大于句的结构单位。"句"则指文章中语气自然停顿的单位。"章句"合称,既指文章文本的言语层次结构,也指文章情理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