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迈向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民族科学文化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耿丽霞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8):4-5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总体小康的目标己经实现,但还存在着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要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跃,关键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明显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而且这种不均衡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持。本文主要针对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重点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持.本文主要针对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重点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完成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后的一个进一步发展阶段;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符合我国在这个期间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9.
从农业基础地住、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希望与挑战和着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冯雪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9):96-98
1 小康社会的内涵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 ,由人均 80 0美元的小康 ,到由 1 6个指标进行衡量的总体上的小康 ,再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 ,得到丰富和完善。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概念 ,几千年前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就已出现这样古老的语句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第一次出现。其内涵是生活富足 ,不愁温饱 ,平等有序的生活状态。几千年来 ,小康社会一直被中国老百姓所向往 ,但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非仅仅是一个富裕程度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命题,一个具有深刻的发展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理念的命题。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和现代科技发展,就无法在对有限资源、有限机会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基于此,文章依据IMD发布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科技竞争力的现状与趋势,科技竞争力孱弱的症结,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学习型社会与成人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成人教育只有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才能合理定位其功能,实现培养目标与模式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要与社区、企业、农村、网络整合,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面对这一现实,社会主义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奋斗目标,这是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历史主体主动参预全球化并影响其发展方向的实际行动,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舞台上实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比较优势的实际步骤、是我国利用全球化这一机遇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际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战略的启动,既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赋予了中国科技创新行动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因此,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时空背景,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科技创新观: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面临着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寻求和伸延的特性和前景;推进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确立"超越进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周寅康 谷树忠 顾家裕等 谷树忠 娄华君 夏军 封志明 沈镭 郎一环 陈百明 于贵瑞 刘纪远 刘彦随 孙九林 成升魁 闵庆文 倪绍祥 林振山 汪云甲 单胜道 关凤峻 王世昌 《资源科学》2003,25(5):2-1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将快速地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刺激我国资源需求的增长,包括食物与能源等直接消费的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对水、土地和生物等间接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力、科技和教育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资源科学》编辑部邀请部分从事资源科学研究的专家撰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展开讨论。本期《资源科学》刊发的“笔谈”,是从一些来稿中选录摘编的。专家们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评价指标、食物消费、能源消费、信息需求、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新思想,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基点,首先从四个维度分别建立了产业政策体系中各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AHP法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时期各项指标所能达到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评价的基准,对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予以了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应当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