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2S):54-55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三明地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客家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小吃文化、丹霞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民俗园中一支支艳丽奇葩,别有一番特色,耐人寻味。在闽赣两省三县(福建建宁、宁化县,江西广昌县)交界处的中畲村,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独特的“过半年”习俗,它是建宁县中畲村特有的客家民俗。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日渐消退,“过半年”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冷清,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将是值得当代人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蝙蝠,又名“仙鼠”,也名“飞鼠”,北地俗称“夜摸虎”。由于其既禽又兽的生物特征、游走于明暗之间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蝙蝠被国人赋予了庄谐皆有的形像与内涵。言其“庄”者,取其“庄重、神秘”之义,诸如岁及千岁,食之可仙,能通天地二界,引领钟馗捉鬼;称其“谐”者,则寓其“谐趣、滑稽”之相,诸如又禽又兽的骑墙之喻,问有阴险狡猾的意味。随着历史的更迭,诸多寓义最终聚焦于蝙蝠兆福的文化指向上,人们仿其形、谐其音、寓其义,演化出蝙蝠处处皆兆福的民俗景象。蝙蝠俨然脱胎成了中国福文化的代言物,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寓福、兆福的最重要的民俗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呦呦鹿鸣     
早在3000年前,鹿就已经进入到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诗经》中有《鹿鸣》诗,诗以“呦呦鹿鸣”起兴,吟诵群朋宴乐之事;几乎同一历史时段,又有王公显贵营造“鹿囿”、“鹿苑”的历史记述。这表明了先民“与麇鹿相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文化亲和。在其后的历史延续中,人们依凭于鹿的自然属性,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在鹿身上叠加了诸多的文化认知:灵异之兽,寿达两千载;以鹿兆禄,企求富贵;“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在建筑、雕塑、绘画、民间物什等诸方面尽仿鹿形,寄寓美好。  相似文献   

5.
五福寿为先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21,(23):52-53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寿为"五福"之首.早在《尚书·洪范》中就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思是说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健康安宁,四是尊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这里面特别强调长寿、高寿.同时,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福禄寿喜中,寿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狮子”由来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洲、亚洲西部等地的哺乳类动物,生性凶猛,有“兽中王”之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出产狮子的历史记述。域外狮子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  相似文献   

7.
郭丽 《世界发明》2010,(4):13-13
当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剧转型。这一切的迅疾变化将会为我们带来什么?2010年1月30日~3月30日,在北京白盒子艺术馆所展出的“未来·生活方式——艺术衍生品展”即探讨了这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和创意文化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主流力量,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的不断追求,造就了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和家居条件日新月异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彭政 《科教文汇》2008,(32):262-262
本土动画形象的塑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层次:借鉴基本的民俗民族符号元素,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基因。吸取民族本土文化的优良基因。反对“本土文化过时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趋吉避凶、祈福纳祥是人类社会的本能追求,当这种本能的追求演化为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集体习惯时,吉祥民俗也就产生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民族对于吉祥的理解和表达吉祥的方式并不一致,表现在吉祥民俗上也是千差万别;又由于传统吉祥文化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汉民族的吉祥民俗做一粗浅的介绍。何谓吉祥民俗从字源上看,汉语"吉""祥"二字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吉"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0.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融汇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艺术形象,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疗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所谓“日饮健康七壶茶,何须本草百味药”,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更是现代社会人们修身养性、会商交友的常见形式。因此,弘扬和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尤其是茶疗文化,则更是许多民间有识之士的执着追求。任怀瑞就是其中的一位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金秋科苑》2012,(3):48-55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村”。而甲村抬阁作为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民俗活动,它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本县文化旅游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就是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风格;“特色”就是有别于他人,别具个性和特点;“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就是创新、创造。特色文化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长都有区域特色文化的烙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每个地域、每个城市、每个乡村因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民风、民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都会产生属于这个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形成别具个性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春节PK圣诞     
事件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势头却越来越强劲。对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大声疾呼要保护中国文化民俗,然而更多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十几年前,一首《九月九的酒》迷醉了多少游子心,同时它又牵动了游子几多乡愁;重阳糕、菊花酒、茱萸佩,这一道道重阳风景,编织着多少漂泊者的故乡之梦。在社会人口大流动的当代,重阳,这一古往今来的郊野聚会宴赏时节,为离开乡土的人们提供了梦寻故土的时间感觉,宣泄了思乡人的抑郁情感,抚慰了旅行者悬浮的心灵。重阳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人们在感伤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新生活的期盼,重阳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源于祭祀“大火”之仪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  相似文献   

16.
民俗事项在经济改革的变迁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经济作用和地位,因此提出“民俗经济”这一概念加以论证,笔者以语言、心理、生活等习俗事项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证据,阐明“民俗”与“经济”的关系,应该以其独特的姿态跻身市场经济舞台。  相似文献   

17.
茶疗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所谓“日饮健康七壶茶、何须本草百味药”。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更是现代社会人们借以修身养性、会商交友的常见形式。因此,弘扬和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尤其是茶疗文化,则更是许多民间有识之士的执着追求。任怀瑞就是其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钻研茶道多年,在总结和挖掘历代学者对茶食用、  相似文献   

18.
<正>百节年为首。自岁时肇启,中国人便有了过年的习俗。庆新岁、过年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春节的称谓也不相同。先秦时,谓之“元日”“献岁”:两汉时,谓之“岁旦”“正旦”;魏晋南北朝时,谓之“元辰”“元首”;唐至明时,谓之“新正”“新元”;清代,谓之“元旦”“元日”。  相似文献   

19.
“福莫大于平安”,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活质量的一种判断标准。客观地说,在人们生存不断受到威胁的时候,以往只能停留在人身及所属财产不受直接侵害这一层面。小康社会衣食已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人们还追求什么?对已走在中国前面的发达国家,最为关注的是三大主题:能源、环境和安全。能源是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20.
春节PK圣诞     
《百科知识》2007,(2X):1-1
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势头却越来越强劲。对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大声疾呼要保护中国文化民俗,然而更多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