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李白的怀古情结与心理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古情结是李白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是诗人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最敏感的区域。它从一种历史理性确立了李白人格的理想范式及功名的最高境界。李白的这种理想精神与盛唐文化气氛是相一致的,但他的这种理想又不可能在盛唐政治中实现。在理想幻灭的苦闷中是怀古情结给李白的心理带来了恰当的调适和引导。李白的浪漫是一种历史理性的复活和高扬。  相似文献   

2.
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一直是唐诗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认为李白是这种气象的典型代表。这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他将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盛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诗人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的,而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也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  相似文献   

3.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诗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兴趣甚浓。这不仅是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还因为这个三教并重的时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因此,谈到盛唐诗歌,总能给人诸多的话题,让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多的思索。然而,在唐诗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诸多研究总论、作家专论以及现象别论之外,却一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道佛三大文化精神与盛唐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的论著,近读傅绍良先生的《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一书(1999…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中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秉承的正是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并且李白诗歌所秉承的这种游侠精神气质与当时的游侠传统、时代文化及李白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精选盛唐时期两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描述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诗歌若干篇,择取颇具代表性的以剑艺、骑射、田猎为运动方式的文本,从体的舒展与情的释放两方面进行讨论,条分缕析唐代诗歌中所蕴涵的古代体育文化特征,充分展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倚持于大唐盛世中华民族外放的生命创造力以及李白超越传统文化内向的主导性格,传统文化中少有的自由外放的创造精神被李白极大张扬。他那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的政治理想;“功成拂衣去,意轻千金赠”的独立人格;“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侠义风范;超越痛苦、恋时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品格,可谓之“太白精神”。“太白精神”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豪放飘逸”,诗人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丰富和发展了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而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等,正是形成其诗歌英雄主义精神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白儒家文化人格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白儒家文化人格由孟子突出个体人格独立的至大至刚精神,荀子刚健奋进的实践人生观念两大要素构成。它们从人格理想、艺术人生、主体精神等几个方面对李白人格发展与诗歌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而使李白人格的建构与发展获得更为深刻的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来源。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其能够适应当前思政教育的需求,二者融合能够更明显发挥引导思想政治认知、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本文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三个维度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肯定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为教育融合实践路径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士族文化精神与儒家思想的合流及与乡里社会的密切联系,是士族基本的历史文化特征,跻身政治权力是北方士族价值的最后归宿。在精神内质同一的前提下,魏晋北方官僚士族从名法意识和道德伦理秩序两个层面维系着社会秩序的正常化。十六国北朝时期,士族历史文化使命主要表现在加速民族融合方面,他们追求的仍是精神价值,主导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传统中就已经具备了民主精神,体现为皇权相权分立与政权开放。只是这一传统由于少数民主的特权政治才被中断。中国传统政治并不具备民主所必需的公共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国体制,因此在历史中屡屡出现皇帝侵犯制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上古五帝时代黄河故道与保定的历史地理关系,论证五帝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在保定周边地区的生存、生产与政治活动,找出一条五帝文化以保定为中心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精神生活、民族性格的文化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白妇女诗共描写了自由、悲怨、游乐、勇武四种类型的妇女,其性格与李白的性格是相对应的,它们补充和丰富了李白人格的基本内容;李白妇女诗的讽谕精神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的规讽、历史兴衰的感叹、苦闷人生的寄托三个方面,它们不仅使李白的妇女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还使李白的人格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宋人因李白诗中描写了妇女,便认为李白“其识污下”,这种说法纯属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6.
初盛唐诗歌新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文献学的角度,对初盛唐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有关诗歌,或系年,或笺释,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哲时贤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对唐诗的全面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鲁郡人的冲突邱跃坤盛唐是一个开放搞活的时代。思想活跃,言论自由。天下士子雄心勃勃,身怀经济之策,干谒游宦蔚然成风。天才英丽、志向宏大的诗人李白更以“楚狂人”自许,试图走终南捷径,而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故加冠未几,便急不可待地辞亲远游,踏上了浪...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化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跃迁,精神文化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依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既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既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是其手段,离开精神文化的教育毫无意义。一定的精神文化,尤其是政治上、军事上的精神文化,需要由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部队中广为宣传,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泉州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将这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能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分析了泉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实证调查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从“四个课堂”这个维度探讨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一百年以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由其催生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当代市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历史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以"五四精神"还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头棒喝是为十分必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五四精神"强化红色理论教育、积极宣传弘扬五四精神,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