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学术界对爱情本质的探讨至今还无人超过黑格尔,黑格尔对爱情本质的界定是;在爱的融合里将自我奉献给对方。表现为“爱情的主体不是为自己而生存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只有这样,“主体才会重新发见他自己,才真正实现他的自我”,才能“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只有这种以优美的心灵去扣击对方的心灵所形成的心心相印的爱情才是最美的。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爱情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反思,在洛克哲学中,被看做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做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1] 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在主体意识上,以启蒙者和农民代言人的身份,关注弱小而又博大的农民心灵及其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追求以自我为本位的终极意义,其人格不是一般的完全特立独行的人格。但他在精神上以农民为主体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上敢于依据自己的理性选择采取大无畏的行动,又体现出了特立独行人格灵与肉的统一。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赵树理的人格呈现为“内方外方”式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对于理性自我超越性的揭示和把握,是他超越感性、知性哲学,解决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对立统一,朝向理性矛盾自我和解之关键。在此,黑格尔克服了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在理性自我超越性问题上“应该”(Solen)之软弱性,通过意识形态演化、逻辑演绎、历史现实运动等途径,揭示、显明了理性自我超越性就是朝向逻辑普遍性的超升,也即朝向自身内在的本质,朝向自身的无限的自由冲动。黑格尔对理性自我超越性的解读不仅改造了传统理性观念,澄明了人类精神本质特性,确立起崭新的理性观念,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理性主义精神提供了一个绝好文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讲到“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时”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一停止,…  相似文献   

6.
亲子交往与儿童人格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人格的早期生成主要取决于父母,是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亲子交往中将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注入了儿童的心灵。因此,发展儿童人格中的自主性向度必须有效地建立起民主的亲子关系。 1、尊重——自我确认传统亲子关系的一大弊端是父母对子女的占有性,这种占有性剥夺了子女的基本权利,将其物化为私有财产,从而消解了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其陷入僵化的“无我”状态。马克思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立足于自身的时候,才在自己的眼里是独立的,而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算是立足于自身。”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人的个体本质的根本体现,自我意识的觉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感受的经历比亲历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心灵能否去感觉它,才是最重要的”,创作中对生活素材的取舍“主要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张抗抗说在她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基于对心灵的关注,理想主义成为张抗抗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她的心就像风筝一样,在梦想中飞翔。今天让我们阅读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现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赏它的听众而存在。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念中的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这段话的宗旨很明确。即阅读目的不是发现本中的确定意义。而是要使阅读作品成为一种“自我发现”、“自我确认”、“自我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主学习:从他律到自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主学习是自我控制下的学习。自我控制下的学习不仅要有智力因素支撑,更要有非智力因素支撑,而支撑该学习不是“天生”的,经历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发挥导学及管理作用,学员要领悟远程学习要领并指导自己的学习,实现远程学习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只有这样,远程学员综合素质才会提高,远程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主体的四重形态初探项贤明教育,绝不象以往的教育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所谓“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①而是人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人,首先是自为主体的存在,然后才能被教育,他只有在自己的体现自身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实践中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跌入痛苦的深渊,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往往是因为他难以摆脱心魔的缠缚,无法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常言说得好:“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谁也无法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闫超这篇习作所讲述的一个心理医生和他病人的故事,可为此类哲理名言添加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注脚。该文有如下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从内容上看,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常见的一种精神现象和意识状态,昭示人只有战胜自我,将心魔逐出自己的精神家园,才可能获得心灵的静谧、生命的和谐。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对人生有比较深刻的感悟。第二,对人物…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文学是什么”一题历来众说纷纭: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文学是白日梦”,“文学是逃避”,直至目前的文学是人类心灵自由的象征”……。这一切对文学的解释无不道出一个奥秘——文学正是在精神的世界里还给人类本该有的自由与完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类可以美满地实现其追求自由的精神本质,可以尽情地实现现实世界对这精神本质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苦闷。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只为创作主体作家所拥有,更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而开辟。这不仅就创作主体而言,其所以把自己的文字公之于众,成为作品,而不放入抽屉作为供自己欣赏的日记,这是因为他在感情得到自由发泄的同时,还需要有世界上别的更多的心灵去理解,去共鸣,且是因为作品一旦进入接受过程,也便成了接受者“浇心中块垒”之“他人杯酒”。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  相似文献   

13.
国家问题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制度的形式和变更等问题上,也包含有不少可贵思想。本文对此作出评论,以判明它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区别和联系。由于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精神化,他心目中的国家也只能是精神的表现形态。他说,国家源于“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在世界上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实在……只有当它现存于意识中而知道自身是实存的对象时,它才是国家。”但是,这里被圣化的只是“国家的理念”,至于现实的国家,黑格尔则认为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标榜“人的自由自觉本质”,鼓吹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认为,文学就是“人的精神主体学”;“作家内在精神主体的运动规律”在于“作家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就是作家的自我实现”。这样,“求诸于自己,自已规定自已,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他的文学主体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覆盖了整个文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何谓“反思”?《汉语大辞典》上解释为“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哲学辞典》上解释为“对事物的思考和对现象的本质研究”。在哲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17世纪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知觉,是心灵内部的活动。德国19世纪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现象的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一、感受——主体存在本质的深度激活与日常生活中泛泛的感觉不同,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当我们说我们有某种深切感受的时候,意味着在我们内部发生着、发生了某种较深刻的心理过程。这时,首先是,我们内心深处正经历、体验着某种东西。黑格尔说:艺术家作为“时代之子”,“意味着他从生活到内心真正经历了那个时代。丰富而重大的经历使他震动极深;他把自己全身心深刻地体验过、永远地铭记着的,传达给我们。”心灵的经历、体验始终是意味着一种精神的颤抖与震动,换句话说,感受,也就是一种主体心力激活激荡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一段精神、情感潮流的澎湃奔涌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存在,世界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是自我主体与之对话并达到理解的另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它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不看做死寂的客体,而看做像自我一样的主体,才是本真的存在,才能最终把握世界和达到自由。也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当成主体,才可以在与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克服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建立和谐的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自由,这才是本真的、理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生成自己新的体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别人无法替代。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反思是指“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照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元认知特征,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