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想+V+N"和"想+N+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想+V+N"和"想+N+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M+X过+一M"不论是形式还是功能,都表现了其作为典型构式的语法特征.句法上,"X"多由性质形容词充当,"一M"的指代功能显著.语义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构式义,分别是递进性差比义和非递进性遍指义,两种构式义也存在着内部的演化规律.语用功能方面,在意义上主要体现在主观性和突显度,形式上体现为紧凑性.  相似文献   

4.
在交际中,我们常会使用"高于""大于"这样的"A单+于"结构表示比较,其中"于"的功能为引进比较对象.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其后的介词宾语"N(或NP)"多为体词性词语或词组;比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等;该结构又可分为差比、异比、等比等类别.现代汉语中,表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语法上常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可带宾语;语义上,其结构之前的部分为被比较项,其后宾语为比较的参照项或基准项;语用上,体现反义词不平衡性的"A单"和"A单"是否具有"积极性"成为其使用频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韵律方面符合双音节韵律词的标准;认知方面体现了重新分析和组块理论.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N"这一结构虽然不符合现行的语法规范,但具有典型的语义特征、宽泛的语法功能和较高的语用价值,且在语言表达中,亦可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有着广泛地运用.  相似文献   

7.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8.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在现代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比较句在结构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比+B+形容词",而其最直接的否定方式是"A+不比+B+形容词"表面看来"不比"仅是对"比"字句形式上的否定,实际上"A+不比+B+形容词"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可以以"三个平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A+不比+B+形容词"句式加以分析,概括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等都是"用",是结构的减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来的意义.明确了"V+个+N"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语法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想 V N"和"想 N 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婷 《海外英语》2020,(8):89-90,105
通过对汉英进行体标记"V+着"和"Be+V-ing"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与机制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比较两者语法化的异同.研究发现两者的语法化动因都有语用因素,而且语法化的操作机制都有重新分析,概念隐喻.不同之处在于,除概念隐喻之外,汉语进行体标记使用了概念转喻,另外英语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而汉语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汉语是孤立语.  相似文献   

14.
"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尽分析了"很"与后续成分X组合形成的各种"很+X"结构的语义特征:X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等;认为"很+X"结构作为一种构式用来表达主观感受上的程度"高",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为"无界"和"层级性".  相似文献   

15.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 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 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说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分布、名词类型,进而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解析使这一结构成立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初艳 《海外英语》2013,(5X):269-271
现代汉语语法中,程度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因此"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被视为是不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然而这一结构的使用却逐渐频繁,且成为语言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该文旨在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将"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看作一个构式,并对其语义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V+得个+w"结构,文章从"得个"后成分"W"的类型、"得个"后成分"w"的语义指向、"得个"前"V"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