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新闻大专班邵陆毅的文章说:一篇新闻恰如其分地运用背景材料,可以衬托、深化主题,揭示内容的性质和意义,增加新闻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穆青同志曾指出,常见的新闻中,开始一段是导语,接下来便是一长段背景材料,然后才是新闻本身,这样不知不觉在我们的新闻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背景地位”和固定的“背景段落”了。那么,什么是新闻背景的最佳位置呢? 新华社发的饰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3.
在倡导采写短新闻的今天,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容量有限,只有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就不必面面俱到。其实,短新闻与背景材料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背景材料,而在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一条在全国电视短新闻评选获奖的新闻,题为《黄河奔流千里达到天津》,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  相似文献   

4.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5.
把新闻主要事实同其新闻背景材料联系起来思考,让背景材料与主要事实共同组成导语,不失为一种增加新闻含金量,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有效方法。 从表达效果看写入导语的背景材料的功能,一是将它和新闻主要事实放在一起,可以形成强烈对照,以前者烘托后者,大大增加新闻宣传效果。如《新民晚报》1994年9月28日《新加坡捂住了鼻子》,其导语是这样写的:“新加坡一向以其清洁美丽的市容而著称于世。然而,近一个多月来,遮天蔽日  相似文献   

6.
所谓背景,原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衬托演员的演出活动;又指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将它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指的是衬托报道主体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有的西方新闻学把新闻中的背景,也叫“衬托性叙述”。一般地说,这种新闻背景是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所以,在许多稿件中,它是构成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常常忽视新闻背景,不使用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因此,有的新闻写得单薄、肤浅,不能突出报道的中心思想,又缺少说服力。有的新闻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读者不明白报道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而还会产生种种疑团。为此,新华社曾向记者发出《新闻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纽约时报》的老记者阿尔比恩·罗斯十分强调背景材料的运用,他指出:“任何事件的新闻价值全在于通常被称为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之中。”背景材料,固然可以放在新闻的腹部和末尾,同样也可以让它在新闻的开头出现——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导语都需要开门见山,“反弹琵琶”、“背面敷粉”也未偿不可。请看下面这两条导语: 一位29岁的美国留学生今晚在这里主演了中国京剧优秀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京剧是一种只有中国演员才演得了的一种戏。主角魁莉莎出生在美国的堪萨斯州,现在南京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写消息怎样运用背景材料?对于这个问题,从新闻写作学里无法找到“放2四海”皆可用的标准答案。但是,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依据报道内容的需要以及记者写作时的构思,倒可以总结出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的若干招数,而且使用的手法又各有不同。现在择其要者介绍如下:连释法。此法是用背景材料注释现实的报道事实。有些新闻事实就事报事,往往突出不了其意义。如果把它放在背景材料里来写作,其显著性便突出了。以《北京日报》今年7月3日刊登的《持续高温平百年纪录》一条消息为例。它是报道7月2日北京市最高气温达到39.3摄氏度,而且京城持…  相似文献   

9.
第7届新闻函授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学员评改习作。1995年3月15日和6月15日,我们在《函授通讯》先后登出了4篇学员的习作《谭长俊写的消息《搬出沙发请回木凳,某高炮团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边立波写的通讯《腊八粥》、秦泳写的言论《也不妨“倒过来想一想”》、曹少龙写的调查报告《战士探家心态录》。我们把这4种新闻体裁称为最常用的“四种武器”》,要求学员们评政。教务处在按语中提出:学员们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就稿改稿,也可以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如果感到素材不够,可以虚拟情节。但必须划清界限: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主旨能体现出时代性、鲜明性、单一性,并选准最佳角度,这是检测新闻写作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的主旨要能体现出时代性。写作优化的新闻,能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市公安局一位同志写的《罗市长的深情》的通讯,时代印记相当明显。1982年9月10日,一位司机撞伤了罗副市长的女儿。罗副市长让交通大队的同志在不违背法律  相似文献   

11.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来看,在新闻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只做到“必要”二字还不够,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在“巧”字上“做文章”。现在不少新闻中写背景,一般存在这样两个毛病:一曰模式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模式化的表现,即在导语之后必写一段背景,使一条新闻的组织结构形成这样老三段:导语—背景—主体。虽然有的新闻如此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形成千篇一律的写法就死板了,影响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二曰过程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过程化的突出表现,是把“过程”当做背景来写。比如,报道生产或工作的成就,总要写怎样进行生产或如何开展工作而取得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顾潜 《新闻大学》2002,(2):53-56
一、新闻背景的运用 现代社会的读者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更愿意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回事”。记者通常是通过安排、使用新闻背景材料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大量而又巧妙地使用新闻背景材料,是西方记者新闻写作的一大特色。背景材料处理得好,会增加新闻作品的魅力,其效果是显著的。 1、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在一篇新闻中,背景置于何处,应该根据新闻事实的需要而灵活多变,它可以放在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可穿插在导语或结尾中。西方记者在这方面往往显得特别的不拘一格,通达权变。把背景放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立刻吸引读者注意。 请看合众社关于一次有关硅的国际座谈会的消  相似文献   

15.
作文贵在谋篇布局,写新闻也要善选准角度。 何谓新闻角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一新闻事实,从许多不同的侧面予以报道的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的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报道的写作角度。 80年代初,云梦县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王二婆两年拿着同一个油壶到队里分油,去年“会计伢”说她“心大油壶大”,第二年,同一个“会计伢”却嫌她油壶小,分的油装不了。作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写了《会计伢嫌我油壶小》的文章,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好新闻;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在写…  相似文献   

16.
乔阳 《新闻窗》2005,(5):65-65
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指那些通过教育事实的现象层面,揭示其内部本质的报道。如: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招生考试、收费上学等等。这些热点问题往往隐含着许多复杂的背景和具体情况,一般的“纯新闻”报道,就难以向读者交代清楚。深度报道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用相对多一点的时间,挖掘有关背景材料,把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下来分析,让读者能更透彻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全貌。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穆青谈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新闻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更好地衬托主题思想,说明意义。因此背景材料必须用得恰当;如果离开了主题思想而写些无关的背景,或者背景材料用得太多,淹没了主题,都会使新闻写得臃肿杂乱,失去了交代背景的作用和意义. 在看稿中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开始一个导语,接下来便是一长段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19.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20.
消息中的背景是新闻在报道事实时所使用的背景材料,它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为新闻提供详细的注释和补充。 对比映衬,深化主题。有些事实看似平常,单独写,并不引人注目。这时如果运用背景材料,抓住事物的今与昔、前与后、正与反等加以映衬,就可以使新闻的意义鲜明,主题深化。例如,在《最后一滴水是眼泪吗?》这则消息中,就采用了一幅宣传画的主题: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自己的眼泪,以宣传环保,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在背景材料中就运用了正反对比手法进行描述,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