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6年5月16日,鲁迅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22日发表于《语丝》,副题曰“野草之十四”,后收入《野草》一书。此文与《野草》中许多篇什一样写梦境,大部分篇幅是记一个“魔鬼”的话,这“魔鬼”说他统治下的地狱是“好地狱”,而一旦“人类”战胜了“魔鬼”,“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地狱里的鬼魂将更加不幸,云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3.
《野草》当中佛教语词的运用,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审美世界。纵观《野草》24篇(包括《题辞》),《失掉的好地狱》是佛教语词运用最多的一篇。它呈现出那一时期鲁迅先生复杂的"心造的地狱"世界,神、魔、人隐喻鲁迅精神世界不同的意识。借"地狱"这一佛教意象来表现客观现实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现实与精神世界使得在鲁迅"心造的地狱"之上开出的曼陀罗花有其丰富的内涵。这些佛教隐喻形象本身构成了一个超越喻体而独立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5.
幸福的真谛     
传说中,原本在人世间,只有一个路口分成的两条路供人们选择:一条路通向光明幸福的天堂,另一条路则通向黑暗痛苦的地狱。一个年轻人和许多人一样,为了寻找天堂,也来到了这个路口。这时,已有许多人堵在了路口。这些人中有年轻力壮的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都在路口徘徊犹豫着。这个年轻人在众人疑惑的目光里,没有一刻停留,径直朝其中的一条路走去。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上前一把拉住了他:“年轻人,你知道通向天堂的路?”年轻人摇了摇头:“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你怎敢冒失地乱闯?你就不怕走到地狱里去?”“与其在这…  相似文献   

6.
我孤独地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走着,微风吹来,把我脚下的草吹得沙沙作响……突然,我眼前一片光明,转眼间,我变成了一只小鸟。我来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里,我激动、兴奋……我落在了一棵树上,沉醉在这光明的世界里……“喵,喵!”这是猫叫。只见一只凶狠的老猫上了树,朝我扑来。幸亏我逃得快,不然,我早就死在猫的手下了。我喘着粗气,胆战心惊地飞着,天黑了下来,我为自己安了个窝,安静地睡了起来。清晨,我被阵阵的虎啸声吵醒,往下一看,原来是一只老虎刚吞下一只小兔,正得意地打着饱嗝……  相似文献   

7.
一个黑幽幽的地洞,深不见底,大喊一声,却没有回音,投下石子,却不见声响,是否觉得一股神秘感油然而生?人们一直都在好奇,深邃的地洞里隐藏着怎样的一个世界:是十八层地狱还是另一个桃花源?是冰川海洋里的别有洞天还是沉淀着历史的神奇古迹?地洞不语,仍然是一副黑洞洞的样子,引诱着你前来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一个年轻的鬼魂跪在冥王面前苦苦哀求:“仁慈的大王……如果在我活着时给我机会,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求求您……我本不该下地狱的啊……”  相似文献   

9.
比喻的艺术     
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线性时间缺位的世界。轮回时间意识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它通过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场景等在时间中反复出现,演绎着一出轮回的悲剧。鲁迅在竭力反抗着历史的"重复"与"循环"的同时,也在自觉抵制内心深处潜藏的轮回意识,最终从时间轮回的怪圈里突围,真诚地昭示中国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捏面人     
辅导点拨文章介绍了中元节的来历,紧接着亲身尝试了一番捏面人,有条不紊地将捏面人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仿佛就在读者眼前一般。结尾赞美自己的家乡与乡亲,写出了一个充满幸福味道的节日。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鬼节。听外婆讲,传说每年的这一天地狱的大门敞开,有大量的鬼魂出没。鬼魂出来会吃人的,于是人们想出捏面人的办法,鬼魂吃了面人就不会再吃人了,七月十五捏面人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中元节这天,外婆带我一起捏面人。我  相似文献   

12.
海伦·凯勒一生都渴望在光明的世界里生活。她呼唤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们多少激励和启示啊!我呢,在一段特殊的日子里,恰恰失去了三天的光明,感受了黑暗世界里的一切…… 因为眼疾,我到本市的东大医院动了手术,双眼被厚厚的纱布封闭了起来。刚出手术室,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主持的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有这样一组有趣的镜头:在一个山涧洞穴里,两只老狐狸无情地往外驱赶他们的子女小狐狸。小狐狸吱吱地叫唤着,东藏西躲的不愿离窝。老狐狸硬是不依,一个劲的往外撵,把它们赶出洞口,又迫使它们远离家门。那只最小的狐狸恋恋不舍、可怜兮兮地跑了回来,老狐狸毫不心软,头撞口咬地把它赶出老远老远才罢休。  相似文献   

14.
窃书记     
<正>我10岁的时候,和家人一起住在南泽西郊区一个低矮的小平房里。我经常陪着妈妈到A&P超市去买日用品。我们没有车,所以都是走着去的,而我会帮她拎袋子。妈妈买东西必须精打细算,因为爸爸当时正在罢工。她是一个服务员,工资和小费加在一起也就勉强维持我们的生活。一天,当她在超市里比较价格时,《世界百科全书》的促销展示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套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他的小说创作中从“里必多”的内在影响去解析“人和文学”的起源,探讨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到潜意识的层面,讽刺了道德君子的假面;《野草》中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情节的荒诞、不可确定的意象等,正泄露着鲁迅个性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子非 《教书育人》2004,(11M):1-1
既然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所以我们不能说人间就是美好的__它承载着地狱般的黑暗:我们也不能说人间就是丑恶的——它充满了天堂般的光明。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学创作与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他的小说创作中从“里必多”的内在影响去解析“人和学”的起源,探讨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到潜意识的层面,讽刺了道德君子的假面;《野草》中梦的朦胧与寺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寺幻的场景、情节的荒诞、不可确定的意象等,正泄露着鲁迅个性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飞吧,小燕子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做完作业在院子里玩,忽然听见“叽叽叽”的鸟叫声,很微弱。我四处寻找着,终于在一块草地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燕子。我轻轻地抚摸它的伤口,它痛苦地叫唤着, 于是我把它带回家,用创口贴将它的伤口贴上。  相似文献   

20.
鬼魂形象作为《聊斋》人物画廊的一大景观,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通过鬼魂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厚的民俗风貌。而众多的悲剧性鬼魂形象,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那些美好善良、品德高尚的鬼魂又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及对人性弱点的观照,看似虚妄的幻想世界实是现实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