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使其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成为主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准备习作材料,学生写的才能是“我”的认识世界的生活,才能在世界中认识“我”的生活。为此,习作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储备。注意习作内容的整体性,观照学生获取习作材料的过程。叶老说:习作要写出自身的经验,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功夫。学生的篇篇习作,所写的人、事、景、物,都要经历“观察———思考———评价———表达”的过程。习作指导时,必须从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入手,去…  相似文献   

2.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积淀厚实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个性化写作灵感,抒写出戎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个性化章来,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抒写有一定层次一定见地的真我作品来,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放射出个性化的异彩。  相似文献   

4.
韩艳红 《福建教育》2005,(7A):24-2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关爱”为主题组织教材。生活中不缺少爱,但让孩子们谈生活中的爱时,他们却无话可说,对爱非常淡漠。于是以教材为触发点,我决定进行一次有关“爱”的习作指导课,引导孩子们感受生活中的爱,热情地抒写爱,让学生不仅能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也对“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清代作家曹雪芹曾经说过:“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此可见,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作文之源,兴趣培养是学生习作之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现实生活,逐步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最终实现“人文合一”、快乐习作呢?  相似文献   

6.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提起写作,即使在最初阶段的写话训练,多数学生还是面露难色,甚至有“谈虎色变”的恐惧之心。如何让学生的笔尖在习作本上跳舞,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写作呢?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觉得应从“生活”入手,让“生活”和习作交上朋友。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个性化写作灵感 ,抒写出我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个性化文章来 ,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关注社会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 ,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抒写有一定层次一定见地的真我作品来 ,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放射出个性化的异彩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可是,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不够丰富,表达能力也较弱。他们迈向习作之门的脚步也刚刚抬起,于是,我在教学中注重积累生活素材,使学生乐于习作;引导学生编织七彩的童心世界;通过评价展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一、开渠导“源”——为自由习作引进潺潺活水常言道:“厚积薄发。”惟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努力将自由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里,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习作资源引进自由习作教学中来。1.给学生一个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跟小鸟弟弟谈心,和柳树爷爷拉家常,到嫦娥姐姐家做客……学生把所见所闻及…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在作文中展现生活的鲜活多姿,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描绘心中的神思妙想,那他无疑是成功的。笔者认为.只有把握好“真”、“情”、“趣”三字真谛.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折射出个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写。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反而会让学生日益畏惧写作。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例如,五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如果学生没有亲眼观察,那又怎能将树叶写美、写真?写作前,我带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捡树叶,然后又带了许多秋叶标本进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形状到颜色,从大小到叶脉。与此同时,我还制作了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的一生、树的一生,从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从树与叶的寿命对比中顿悟人生哲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立即在学生的习作本中出现,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远远超出了“秋天的树叶”这个题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14.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灵动的世界.可我们发觉在作文教学中.孩子们笔下的生活是那样黯淡无光.都是充满空话、套话的“得意之作”。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习作的源头问题。多年的习作教学发现.只有开生活之源,才能扬个性之帆:只有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习作大课堂.才能写出富有灵性、个性的习作来。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作文出现了“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甚至“千篇一律”的情况,而且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法,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在习作教学中,叙事是记叙文当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学习内容之一。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厌烦或恐惧心理,让习作“走下神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是当前习作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从叙述角度上讲,都是思维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输出,更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描述及感受。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就是联结学生和习作之间最大的能量场。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叙事作文教学这一活动置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习作知识及能力有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情动而辞发。”学生的习作过程往往伴随着内心深处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愉快和喜悦,这个情感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指导学生习作,不能只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要善于激发、赏识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尊重儿童人格,发现儿童的天性,赏识儿童审美”,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感情,贴近他们的生活,拥抱他们的心灵世界”(作家金波语)。  相似文献   

19.
习作就是把学生在生活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感,轻松愉快地诉诸笔端,让那情与景、人与事,自然界的草木鸟兽、季节轮回,心灵的感受与畅思,涓涓流淌于字里行间,与人分享。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有效搭建心作与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生活的通道,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再现生活,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实现“我手写我心”。下面,笔者想以几个习作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怎样实现有效的习作指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创造性表述是基于对事物深刻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习作时,学生因缺乏深度体验,所以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写出的习作干瘪、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为此,笔者推出了“淘宝式习作”,引领学生走入生活,体验生活,进而从生活中汲取习作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