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克定、杨度等认为民主制总统五年一改选即发生动乱,国家难以承受,主张君主立宪,一劳永逸,属于激进派。袁克文等认为袁克定等急燥冒进,对袁世凯不利,属于缓进派。袁世凯在激进缓进之间摇摆,及日本表示支持,始决定激进,日本等国又表示反对,洪宪帝制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利用汪精卫,拉拢革命党,调和南北,助其窃取政权;汪精卫则被袁世凯蒙蔽,希望借助袁世凯推翻清朝,实现共和.两之间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利用汪精卫,拉拢革命党,调和南北,助其窃取政权;汪精卫则被袁世凯蒙蔽,希望借助袁世凯推翻清朝,实现共和。两者之间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丁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2):111-116
民元孙中山让位,是多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既不是革命党人的完全失败,也不是袁世凯的大获全胜,又不是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共赢的结果。这表现在: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袁世凯费心机获大总统席位;孙中山让位得民主共和;帝国主义、立宪派调停盼到稳定统一。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政治体制,加快经济杜会建设,黄兴主张实行政党内阁制,并为之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黄兴的努力归于失败,但对于开阔国民眼界,激发国民的参政热情,扩张国民党党势,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共和总统到洪宪皇帝──袁世凯洪宪复辟的历史透视纪能文洪宪复辟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场悲剧地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闹剧。在做了4年的民主共和总统之后,他竟然从“即改为君主也未必有以加此”①的位子迫不及待地爬到炉火上去,登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以至身败...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对和谈停火积极追求 ,并在革命党人的压力下采取措施迫使清帝退位。这一阶段 ,袁世凯倾向共和 ,成为第一任总统。不过 ,袁世凯的共和思想到实践只是简单模仿西方而已  相似文献   

8.
民国建立后,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各自聚合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政党。过去,史学界只注意到这两大政党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两党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和联合,或断言进步党“代表袁世凯专制独裁利益”,是“反对国民党的顽固势力”。笔者对此颇持异议,认为两行有离有合,有异有同,终不失为在根本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之争。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的动力是由革命党、立宪派、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反清阵营,立宪派压抑党人,袁世凯迫孙让位应视为阵营内部的斗争,不能作为失败的依据。立宪派"保路"引发武昌起义,策动"独立"促进清朝统治的瓦解,袁氏集团拥护"共和"迫使清廷退位,革命阵营扩大恰与胜利同行。辛亥革命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主体预设"和"后人规定"等多层任务,要求彻底完成后人规定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据此不足以证明其失败。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主体预设的三民主义,也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表明了胜利。辛亥革命付出代价决定于专制的顽固与满汉之间的对峙,革命后的割据根源在于封建经济与列强干预,代价与混战也不能证明失败。革命促进了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与文化意识的进步,受益大于成本,再次印证胜利。  相似文献   

10.
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们对立宪派在民初的政治活动研究不够,评价也欠客观和公允。对立宪派的重要领导人汤化龙的评价即是一例。有的研究者因汤化龙支持过袁世凯,就说汤的“政治利益和袁世凯紧密联结在一起,因而为巩固袁的专制统治格外卖力。”或说他“为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效力。”对其领导的进步党,有人讲其“真正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驾驭各党之上的政党,以便控制全国政局,帮助袁世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反动政府,以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建立后,“成为袁世凯的反动工具。”对此评价,笔者不敢苟同,拟就汤化龙及进步党在民初政局中的态度与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裨有助于客观、公允地评价立宪派。  相似文献   

11.
1917年丁巳复辟,张勋被复辟派尊称为“武圣”,康有为被尊称为“文圣”。复辟失败后,张勋一蹶不振,其他复辟派骨干也大都见大势已去,复辟无望,销声匿迹,惟独康有为一直不死心,仍不遗余力地继续策划复辟。康有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复辟派,仍坚持复辟,是因为他不仅有一般复辟派忠于清室,眷恋前朝,希图通过复辟成为中兴功臣的一面,而且还有一整套复辟的理论。他的复辟理论的核心,就是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虚君共和制,即君主立宪制。认为实行民主共和必使国家乱亡,只有实行虚君共和才  相似文献   

12.
1915年12月洪宪帝制的"闹剧"开演不久,便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草草收场。洪宪帝制之所以迅速失败,从政治上来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反对的结果,也是袁世凯部署离心和西南地方实力派发动护国战争的产物。当然财政上的困难,外交上的孤立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拾名是何其芳、方敬、吴天墀等人早年的新文学朋友。作为国家主义派文艺代表诗人之一,拾名在诗歌、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实绩展示了国家主义派文艺的独特追求。国家主义派文艺基于生物史观和集团主义的文艺主张,对"五四"新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学观是一种反拨,而对其科学、民主的精神则又有所发扬。国家主义由五族共和到十族以上的联合再到人类共和的国家想象也塑造了拾名作品中独特的家国经验与国族想象。  相似文献   

15.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议和过程中,对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袁世凯究竟持何种态度?历来人们普遍认为,袁世凯始终反对革命,玩弄权术,欺骗舆论,接受共和是假,窃取总统权位是真。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把错综复杂、色彩纷呈的历史简单化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昌起义后,国内立宪派的首领张謇,曾一度拥护袁世凯.据此,史学界长期斥张为袁的"帮凶"、"反革命助手".本文也想就张謇拥袁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武昌起义前,张謇曾登门拜访被贬归乡的袁世凯,袁要求张有朝一日给予合作;在南北和谈中,张謇暗中参与了"惜阴堂"计划,终使袁世凯一箭双雕,坐上了总统宝座;在袁世凯操纵的"第一流人才内阁"中,张謇慷慨陈词要扶危济困.这些都是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展示张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我觉得对此问题还应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刀大杀人多     
这幅漫画描绘的是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登上权力顶峰的丑恶嘴脸。一只猿猴(袁世凯)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刀大杀人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表面上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让位与袁,但袁世凯夺取权力后便开始镇压革命。  相似文献   

18.
朱启钤认定洪宪帝制造端于德国.颜惠庆认为帝制与德国无关.但是从洪宪帝制前前后后长时期德国的表现看来,德国支持洪宪帝制,应该是肯定的.袁世凯父子与德国有争斗的一面,有友好的一面,有怨,有恩,恩大于怨.  相似文献   

19.
马相伯吸取西方宪政学理论,对宪法所研究的国家和国体,政治和政体,国权和民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严历批评了袁世凯及其继任者所推行的武人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虽属照搬西方政治理论,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始终维护宪政和民主共和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垫款问题与民国初年政治的动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关于垫款问题的争议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动荡,是袁世凯、立宪派、同盟会等政治力量在政府北上后的第一次交量。唐绍仪因触犯袁世凯、列强的利益和财政政策失当,给列强要求财政监督找到了借口,其内阁陷于政治危机之中。熊希龄在垫款谈判中站到袁世凯一边,但因同盟会的攻击以及与袁世凯的貌合神离,使其政治上也陷于危途。同盟会在这场风波中虽夺舆论之先声,但失去了自己的实力基础和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