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古流传。从孔子"德治"思想带来的有益启示入手,进一步发掘、研究和光大孔子"德治"思想,提出了孔子思想为建立和谐和平社会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英语教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乐学"、"学思结合、学而行之、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其中五个方面,教师由此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对小学英语教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儒家政治伦理之启蒙者。在廉洁自律观方面,他以"道"为指导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以"节欲、无私、无我"为修养准则,从而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这体现了孔子廉洁自律思想"言行一致、因时制宜、目标高远"的整体特色。孔子的廉洁自律思想影响深远,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为世人所崇奉,其实,他恰是后世士人归隐的滥觞。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孔子的隐逸思想。本文分析了孔子隐逸思想的原因:"势"与"道"之间的矛盾、高尚的品格与儒士的文化习性。与此同时,孔子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主张四教:文、行、忠、信,重视"信"的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信"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认真研读与分析,将孔子"信"之内涵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在个体生活领域,孔子主张将与人为信作为调节无血缘关系的、身份大体平等的"朋友之交"的原则和依据;在政治领域,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具备"信"德,取信于民,并教民以信;但孔子倡导的"信"是相对的、可变的,即要以义取信,点名了"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个体必须通过"学"才能做到"以义取信",即主张以学促信。  相似文献   

10.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孔子作为众多弟子“常师”的“以授业为天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精神.多角度阐释了孔子“以身作则”身教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机遇,大兴私学,以“有教无类”为施教的基本原则,广招门徒,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成为我国历史上私人办学规模最大、成效最佳、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人。“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是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的“学有所教”与之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伊索克拉底一生致力于修辞教育,以培养优秀演说家和复兴雅典甚至希腊民族而奋斗,经由他教育的年轻人集美德和智慧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完人,他们经过学习和实践,发表正义的有利于民族繁荣的演说,进而获得至高荣誉,最终为政治服务。伊索克拉底将这一教育体系称为修辞哲学,认为只有接受这一教育的人才是真正的哲人、智者,他也因此受到柏拉图等人的抨击,但其修辞术及雄辩艺术对政治的贡献却得到同时代以及后世学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界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其对话录《理想国》。但根据中外哲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如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及一些未成文学说。德国图宾根学派的研究成果更揭示出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对于研究其哲学乃至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古代伟人多通过口传来进行教育活动,近代以来在研究人物思想方面崇尚书本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古代。柏拉图在其《斐德诺篇》和《第二封书信》中曾对书写著作进行的深刻批判不仅表明其对书写著作的根本态度,也具有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泉证道”所提出的“四句教”是王阳明的立教宗旨,“四句教”本身包含两种诠释向度,王阳明的两位高足钱德洪和王畿围绕着“四句教”展开了争论并分别从中诠释出相反的“四有”和“四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春秋末年,中国的文学传播经历了从官方传播到民间文化学术流派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是孔子师徒。孔子师徒文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礼学散文,也包括《诗》、《书》、《易》文献和六艺技艺。孔门文学传播有七大显著特点:传播的内容伴随着传播过程而不断生成;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真诚信仰;传播的组织方式是在孔门弟子派系之内,按照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分工有共同传播与独家传播;传播行为多受孔子教育思想及弟子个性、特长等因素的支配;传播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后学的才能以及志向;传播形式有单篇、结集、缀语、片断和片语传播。孔子师徒开启了战国两百多年的文学传播新格局,诸子百家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在继承孔子师徒传播模式基础上又有许多新变。  相似文献   

17.
Some people brought children to Jesus for him to touch them, but the disciples scolded those people. When Jesus noticed it, he was angry and said to his disciples: “Let the children come to me! Do not stop them, because the Kingdom of God belongs to such as these. Remember this! Whoever does not receive the Kingdom of God like a child will never enter it.” Then he took the children in his arms, placed his hands on each of them, and blessed them (Mark 10:13‐16, TEV).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启迪教与学智慧的著作,《论语》中的对话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试从教育与为学两个方面来论述孔子所实施的教育举措以及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以期从中吸取教育智慧的火光以及为学之法之精华。  相似文献   

19.
晚唐国运衰颓,环境清冷。马戴在晚唐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反映当时感伤悲怆的诗风,亦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将他列为"升堂"弟子即是很好的证明。从其诗歌创作以及与此派门人的"交往"看,马戴登清雅派"升堂"之门大致有三点理由:第一,山水田园诗作内容简净朴实;第二,五言律诗呈现清幽淡雅的特色;第三,马戴与清雅派弟子姚合、贾岛二人颇有交谊。本文以马戴为研究对象,结合马戴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其登清奇雅正派之"升堂"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文坛上重要作家,是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因其声势煊赫,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松江籍门人就有王法、邵梅芬、张处中、徐惠朗、夏完淳、杜登春等数人,他们是陈子龙门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几社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