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政府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以及教育管理市场化取向的弊端与无能,教育治理应运而生,概括地说,治理是基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失灵"的前提下提出的,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同时还有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为共同的目标处理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善治是治理的直接目标,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其管理过程目标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要实现教育善治,就要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考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来促使教育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公民教育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培养公民善德、实现和保障善治的途径。亚里士多德重视公民的德性教育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美好品德,对后世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公民德性与城邦关系入手分析公民教育对当时城邦至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治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社会政治理论,它强调政府与公民合作管理。善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良好的治理。善治理念主张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问的平衡发展,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阶段,需要面对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离善治的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要用善治理念来指导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是政府善治建立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政府善治的实现为根基。在当前我国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本科教育实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本质要义。内部善治能够从目标、手段、结构、过程、结果等层面助推大学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大学内部善治视角,在性质、实践和测度上界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聚焦本科教育管理失效问题和学术史上大学内部治理研究的核心观点,选择人才培养职能、五育并举制度、内部善治架构、课程教学实践、大学组织文化等内容,构建了大学内部善治框架。以此阐明价值观照、制度适配、组织分治、知识融通、动力支持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逻辑。构建了追溯育人价值、调控教育制度、改良管理组织、补给学科知识、激活发展动力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理路。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规范要有效地实现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其本身的正义品性至关重要.只有教育政策规范建立在正义伦理基础之上,教育政策伦理所追求的教育善才是可能的和可行的.为实现公民的尊严与福祉,正义的教育政策伦理应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为终极价值诉求,彰显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正当性.而建立公开透明、多元参与的教育政策"善治"机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和生成正义教育政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善治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公共管理中的"善治"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论述"善治"理论在企业领域中的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期望可以将传统的管理达到善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柳海民 《中学教育》2022,(4):106-112
教育治理是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教育公共事务,进而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效能的一种管理范式。在中国语境下,教育治理的概念框架既是制度型构的结果,也带有社会建构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善治”,创造“好教育”。推进教育治理改革,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政府简政放权,赋予学校和社会更大权力,建构教育变革的新生态。《教育治理的逻辑》和《教育治理的战略》两部著作对上述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和分析,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good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that would br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overall working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institutions in a well-structured and systematic way. The good governance framework is articulated with seven basic principles which are performance,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participation, leadership, consensus orientation and fairness. These principles are structured with the good governance practices which relate to performing well for the assigned goals and objectives, promoting values for the organisation, making well-informed and transparent decisions, focusing on the organisation’s purpose and outcomes, capacity building and managing risks effectively. These principles and suggested practices in the framework would become tools for developing an improvement strategy so as to help in the smooth operation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 institution concerned. The developed system would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learning activity as well as in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It would als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 concerned. Thus, the proposed good governance framework when implemented in a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nstitution w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and also increase its accessibility in a well-organised and structured way.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结构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及其相互关系,治理结构改革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复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强调管控、治理手段与工具缺少弹性等四个方面。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县域义务教育治理陷入政府治理负担日益增加、治理的效率难以提高、治理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回应性严重滞后、社会满意度低等困境。多元参与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善治和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复杂情境下义务教育治理和培养公共善的需要。多元参与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协商和治理工具多样化。实现多元参与需要义务教育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合作网络的结构转型,因此需要治理理念和目标的转向、重新认识治理权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治理由"善政"走向"善治"。善治因其合法、透明、责任、回应、法治、有效等基本要素而被看作是未来公共治理的全新模式,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过去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留下的痼疾,恰恰反映了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根据善治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来分析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比较可行的路径,势必会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在具体层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治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作为三方主体共同管理义务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在“中心—边缘”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公民应遵循政府指导规范运行、扎根公民服务社会、合理分类提高素质和维护权益促进公平等原则,构建教育基金、教育质量评估、教育督导、家校社区合作、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行业协会等专业和非专业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法律和组织章程的框架下,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与政府和学校协商协同、互补互推,发挥建设社会、服务社会和维护正义的基本功能,最终建立义务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治理机制,进而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发生着正向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扩大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对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实现高等教育良治,需要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正在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状距离现代化治理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高校其他治理模式相比,善治模式在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迈向现代化建设上更具优势和正义,也更符合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实践诉求。把善治模式带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领域,需要围绕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核心议题厘清公共利益是谁的利益、公共利益该如何整合以及应怎样实现三个基本问题。在善治模式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应按照政府调控、学校主导、学员参与、专家导引、社会协同的逻辑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善治是一种立足于公民社会,探究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建构一个什么样组织、选择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如何最大效能地提供最好公共产品和最优公共服务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行政模式。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善治,而我国的善治在当今必须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善治是指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善治作为校长领导变革的价值追求,要求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体现领导的法治性、道德性、民主性、责任性及有效性等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