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获得2009年度“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朱邦月,多民族孤儿的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  相似文献   

2.
人物篇:最熟悉的人 妈妈: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妈妈是孩子生活中的主体.是最为亲切和熟悉的。妈妈的脸庞、妈妈的神态表情.妈妈的爱好、日常的举止、衣着等都牢记在孩子的心里。对妈妈的爱也就是孩子绘画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位世上最为熟悉的“模特”.在儿童的视觉艺术表现中.必定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日前,一篇《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和一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引发网民的热议,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得失。据悉,这篇《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中国妈妈”爱攀比,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相似文献   

5.
学勇 《家长》2022,(19):24-25
<正>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是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反映内心的情感波折和激变,它以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的律动。每次名角表演变脸,常常观众爆棚。然而,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妈妈常常不经意地使用变脸术,只是妈妈的变脸非但得不到孩子的喜爱,还会深深地伤害孩子,伤害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诗意的语言:“婴儿仰起他的头,在妈妈眼中看到他自己。”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首先需要完成的命题是弄清楚“我是谁”。我是  相似文献   

6.
小通通听说作文城里有个“作文人物接见室”,在那能与自己写的作文人物见面,他非常高兴!一个双休日的一天,他来到了“作文人物接见室”,要与上个星期写的习作《我的妈妈》中的“妈妈”见面。  相似文献   

7.
李娇 《辅导员》2015,(5):47-48
辅导点拨:本文的作者能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新妈妈”对“我”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突出了“新妈妈”幽默风趣的个性。另外,作者还能适当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让“新妈妈”给人以朴实、勤劳、干练的印象。其中“愣”“笑眯眯”“乐呵呵”的神态描写很传神。小作者描写细腻,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新妈妈”对自己浓浓的亲妈情,读来很感人。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17日,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被誉为“当代大学生楷模”的徐本禹与梁万俊、任长霞、袁隆平、田世国、明正彬、刘翔、桂希恩、牛玉儒和孙必干等10人当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当主持人宣读了评委会为徐本禹题写的颁奖词后,全场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一个月后,由新浪网、雅虎中国、《e时代周报》社和浙江卫视等网络企业和新锐媒体举办的“中国首届网络最经典”评奖活动,由全国18万余网民投票的网络评选共决出年度最佳博客、年度最佳写手、年度人气美眉等11个单项大奖,徐本禹也力压热门的刀郎、方舟子等当选为其中的“一搜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初读这篇文章,就被作者那幽默诙谐、轻松舒缓的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觉得李敖简直就是个大顽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首先在人物的称呼上,有时端庄典雅,充满真情。外祖母、妈妈、爸爸的称呼自然要恭恭敬敬,真真切切,一本正经。有时却又自然从俗,嘻嘻哈哈,充满活性。兄妹八人一拨是“六千金”,另一拨是“二元宝”;自己的外祖母,不称“姥姥”,却要叫做“妈妈的妈妈”“、老太太”,爸爸变成了“老子”,妈妈也成了“小头目”“、孩子王”。人物角色忽正忽反,忽上忽下,庄谐结合,倒错之中显乐趣。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人物命运本身就富有戏剧性,错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F0004-F0004
“中国大学生在线”,是由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全国大学生参与,全国高校依照“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以“栏目共建、信息交互、活动联办、服务共享”的方式合作共建的公益性、综合性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服务全国大学生为宗旨,通过推进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将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融入网络,  相似文献   

12.
媒体报道:在美国,一个3岁的儿童指着礼物包装盒上“open”字样的第一个字母对妈妈说:“我认识,读O(英语字母的读音)。”妈妈很奇怪,因为以前孩子看到这个字母时总是说成“飞碟”“月亮”“圆蛋糕”之类的东西,就问孩子是从哪里学的。孩子说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于是妈妈就以幼儿园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表现在:中国梦契合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契合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文化底蕴,中国梦契合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基础。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将“中国梦”精髓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积累前言今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树立起一抹亮丽的“中国红”,这抹“中国红”就是新鲜出炉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这部不足60秒的片子里,59位中国人先后登场,涵盖了诸多行业的精英人物,有媒体把出场的人物归了类,诸如“让世界思考的中国人”、“让世界沉醉的中国人”、“让世界重视的中国人”,等等。其中姚明、郭晶晶、邓亚萍、郎平等成为了“让世界激动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下面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相似文献   

17.
没想到在虎年将尽之际,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成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转轨、多元文化、滞后信仰教育都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塑造造成冲击,致使其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世俗化、盲目非理性、非科学化倾向。中国梦”作为时代信仰,与每一位大学生的命运密不可分。当代大学生作为“追梦”、“圆梦”的实践主体和中坚力量,同“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本文提出以定位大学生自我坐标把握“中国梦”,以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助推“中国梦”,以凝聚大学生信仰力量实现“中国梦”等途径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塑造。  相似文献   

19.
“最美”一词是近两年最为火爆的词汇,一大批平凡的人物纷纷被网民授予“最美”的赞誉。“最美”并非指其相貌有多美,而是对一个平凡的人在瞬间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精神诠释。“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大学生”、“最美妈妈”……网络中的这些“最美”人物,他们的职业都很普通,岗位也很平凡,但他们在危难时刻爆发出的美丽瞬间在每一位国人心中刻下了永远的定格,他们用自己最朴实、最普通的举止书写人性中最闪亮的一面,彰显了人性的可贵和真情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