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作品借布克狗的经历和回归荒野的结局,表达了杰克·伦敦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和对荒野的赞叹。布克身上倾注了杰克·伦敦的理想和渴望。  相似文献   

2.
论荒野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野与人类的深刻联系在于: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根系和故园;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邻居。但是,当人类在空间的维度上与荒野对峙,却总是遗忘自己在时间维度上的荒野渊源,从情感的维度上把荒野视为遭遇陌生者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史因此经历了荒野之魅、荒野祛魅的时期。在人类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中,理应发现荒野与文化的对立是文明的偏颇。面对荒野,通过敬畏与亲近两种情感的熏陶,人类可以实现自由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人类文明史进入了荒野复魅时期,荒野因而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荒野之鹰     
“宁愿是荒野上饥饿的鹰,也不愿意做肥硕的井蛙。”职是之故,我学会了捆绑行李。总是独自走上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全然陌生的环境开始安顿自己。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国中。我却跑到离家40分钟车程的国中就读。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鲍德温(JamesArthur Baldwin1924—1987)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非洲裔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日益对抗的恶化状态。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一种助力于生态改善的哲学发展新态势——生态哲学,并建构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伦理。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法性的重要支撑。在罗尔斯顿的学术思想中,荒野呈现出和谐、美丽与优雅,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故乡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6.
荒野蒙难记     
清晨,一个人骑着匹瘦马,沿着松树林下面的杂草丛缓缓地走过。他一边透过嵌着厚镜片的眼镜神色焦虑地望着前方,一边用一只手凑到耳旁,聆听森林中可能发出的任何声响。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初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生态主义者和政府部门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纳什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界对地球生态文明的自觉探索。近年来.我国生态哲学界对荒野思想和荒野范畴展开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并有诸多相关成果相继面世。为此。对荒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荒野范畴及其价值探讨、荒野哲学真伪命题辨析以及荒野思想本土实践进程等进行文献梳理与初步解读,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王宝琪 《红领巾》2010,(11):13-13
夜里,哈莱侦探正走在动物园外的一条小路上.刚转过拐角,就和一个飞奔的男子撞到了一起。哈莱侦探站稳之后,问道:“你有什么急事吗?”  相似文献   

10.
荒野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救赎的家园。新历史主义从《丁登寺》中看到了荒野,却没有看到《丁登寺》不是走出荒野,而是走向荒野。类自然主义的主题在荒野这个特殊生态中得到充分表达,但预示了启蒙与反启蒙的两种趋势。  相似文献   

11.
荒野意识是师陀创作心理中的重要构成质素,它隐含着作者由厌乡之心而产生的无乡感,以及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心理动机,此外它又与战争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流亡感紧密相关。这种荒野意识渗透于师陀乡土叙事的文本中:从空间上考察,它通过“还乡—无乡”的深层结构模式间接体现;从时间上考察,它通过历史废墟边凭吊者的精神体验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猫,大家都很熟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是人们最喜欢的宠物之一。然而温驯可爱的家猫只是猫科动物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兄弟,全世界共有36种猫科动物,从最大的老虎到最小的黑足猫,野生猫科动物的足迹遍布地球上除南极洲、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荒野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跨文化、文本阅读以及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并分析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工业主义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的体系性联系,透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折射出的心态和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4.
荒野的伦理     
面对"万物之母"的死亡和"精神家园"的破碎,早就引起许多诗人、文学家的愤怒和忧虑。列夫·托尔斯泰在其长篇小说《复活》的一开头,就指控城市扼杀了自然中的一切生机,连草都不能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新生荒野体验项目是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荒野环境中进行各种历险活动,达到帮助新生成功转型、成长发展的目标。大学新生荒野体验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效人际关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信任、互助、合作、关爱、宽容、负责等优良品质,对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很久以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新宿的西口一带什么都没有。我说那里"什么都没有",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含义,既不是"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一提",也不是"没有任何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回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除了朝向田园故里的回归之音,还有更为深远的指向荒野的回归之唱。因为与作为诗人个体故乡的田园不同,荒野是人类种群的原乡、人类童年的家园和精神的起点。诗人因为在世的异己体验和基于集体无意识根源的乡愁冲动,在诗中进行魂归荒野的自由之旅。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6,(6):73-78
《荒野猎人》影片中,唯美大气的自然图景与血腥暴力的生命抗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冷酷的旋律之下是对现代性深刻的反思。基于反思现代性这一视角,可以解读出在工业社会这一大背景中,人们选择逃避,希望回归自然,在理性中寻求信仰治愈和精神永恒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情欲的荒野     
渡边淳一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小说家,十年前的《失乐园》引发情色小说的巅峰时代,十年后《爱的流放地》再一次站在纯美爱情小说的对立面。如果单纯地把它当做情色小说阅读,忽略其背后展露的中年危机,爱的桎梏和自由以及情欲的限制和无穷尽,那么也能在这种简单的阅读中透视日本性文化之一二。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上映的电影《荒野猎人》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影片以19世纪北美荒野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第一代北美移民——格拉斯在荒野中的复仇故事。影片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人性的善恶、残酷的暴力,以及生命的顽强。笔者聚焦影片中对人性善恶美丑的刻画,剖析了《荒野猎人》中复杂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