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相似文献   

2.
从前,二十多年前那些夏日的午后,我和我的表妹白大省经常奉我们姥姥的吩咐,拎着保温瓶去胡同南口的小铺买冰镇汽水。我们的胡同叫驸马胡同,胡同北口有一个副食店,  相似文献   

3.
于伟玲 《大学生》2013,(8):32-33
正来自广州的Candy和来自波士顿的David是一对情侣,他俩都在胡同里上班,在一家叫青年志的公司做人类学研究员。公司养了一条中华田园犬,名叫小黑。每天清晨或者傍晚,Candy和David都会结伴一起去遛小黑。因为他们的办公室在北京东城区的花园胡同里,因此每天固定的"遛小黑"项目便成了胡同深度游:胡同里的建筑、胡同居民种菜的空地、胡同里风格迥异的屋顶以及在屋顶上盘旋的鸽子……Candy和David每天一边遛小黑,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胡同里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一、例谈 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应是阅读的关键。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追问即是阅读方法。例谈《胡同文化》 :追问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 :形体方正 名称通俗 胡同多而小 氛围安静生活方便追问 2 :与这样的胡同相伴的是怎样的文化 ?明确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追问 3 :何以见得北京的胡同文化特点是“封闭”“易满足”“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 ?(略 )追问 4:对于这样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怀旧 伤感 无奈追问 5 :为什么会产生怀旧、伤感、无奈的感情 ?明确 :作者…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喊声     
蒋姝玫 《新读写》2014,(7):19-19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小县城度过的,一横一竖两条主街,剩下的大多是狭窄的胡同。住在这些胡同里的人家,常常因为婚丧嫁娶请人放电影。喜事是庆祝,丧事是送别。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说的是北京城里的胡同。“胡同”是北方话里的词儿,跟南方人说的“弄堂”或“里弄”是一个意思,指的是比通衢大道小一些的街巷。当然,现在有的大路也叫“××胡同”,那是城市发展,小街变成大街的缘故,我们不去说它。“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语文课本附了四种说法(选自《北京风物游览典故》),我们不妨调其次序,辨其真伪,弄明白“胡同”的来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故人何处     
大牌坊胡同在朝内南小街路东。这里其实没有牌坊,只有一条小胡同。说是小胡同,因为它旁边的东总布胡同、禄米仓、赵堂子都比它宽得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级任老师吕向欣(在成绩通知本上她的图章是吕象新)。她永远穿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竹布衫。冬天当然不是这身衣服,但我记忆中的吕老师永远穿竹布衫。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11.
故人何处     
在朝内南小街路东。这里其实没有牌坊,只有一条小胡同。说是小胡同,因为它旁边的东总布胡同、禄米仓、赵堂子都比它宽得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级任老师吕向欣(在成绩通知本上她的图章是吕象新)。她永远穿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竹布衫。冬天当然不是这身衣服,  相似文献   

12.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13.
猫婆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叙述“胡同之没”的主题,而是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它既是一篇典型的序言,又是一篇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15.
2000年8月下旬,我随队到北京旅了四天,24日这天上午自由活动,备下午坐火车返回。别人都去王府购物去了,我忽然想起这天是人民术家老舍“自绝于人民”34周年的子。于是我决定去看看他的故居。经打听,老舍曾住在小杨家胡同8。在别人的指点下,我坐上了公交,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小杨家胡同。小杨家胡同幽深静谧,大多是黑灰墙、脱漆大门的老四合院,有的头爬满了藤蔓。在繁华喧嚣的大都里,实在少有这样清静的居处了。在这样的胡同里,会给人一种超凡俗的感觉。依我经验中的想像,老故居虽不如后海北沿的宋庆龄故居样醒目,也该像…  相似文献   

16.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就是  相似文献   

18.
姜一平 《英语沙龙》2009,(10):61-61
Shopping Mall:从夫妻小店到购物天堂 老北京的胡同里都有卖日用杂货的店铺。这种门脸不大的“胡同小铺”,通常都是一家一户的夫妻店(mom and pop store)。别看店面不大,供应的东西可不少,小到油盐酱醋,大到锅碗瓢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没有胡同环境的美国人,有的却是街头巷尾,所以他们的社区商店又叫comer store,或者comer shop(拐角小店)。通常在这些24dx时的店里,可以找到咖啡、面包、雪糕,以及各式各样的糖果小吃(sweets&snacks)。当然,价格要比一般的超市高些。  相似文献   

19.
老街一游     
今天,我去了下街——一条古老、安静、祥和的街道。像许多年以前的妈妈一样,我踩着芬芳的泥土从这古老的街道上走过。这条小街两边都是古老的房子。房子顶上铺着古老的瓦片。瞧,那房檐瓦,前面还有一个小尖,尖上刻着罕见的花纹。这条小街边的一个小院子里,长着一棵高大茂盛的芙蓉树,树下放着小凳子,这些凳子上有的放着不知用什么叶子做的小扇子,有的放着小匣子一般的收音机,还有一个凳子上躺着一只懒洋洋的小猫,想必这是人们的乘凉之地,仿佛老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安谧、祥和。我进了一个小胡同。胡同两边的墙很高,高得让你感觉顺着墙就可以爬上…  相似文献   

20.
猫婆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一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叫得厉害时有如小孩扯着嗓子号哭。吵得人无法入睡时,便常有人推开窗大吼一声“去—”,或者扔块石头瓦片轰赶它们。我在忍无可忍时也这样怒气冲冲干过不少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