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汪启喜 《福建教育》2005,(3A):15-15
“谈心本”.顾名思义.学生与教师说悄悄话用。刚开始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们有话想对老师说.可以课后面谈、打电话.也可以用老师发给你们的“谈心本”(笔记本.一人一本,老师赠送学生的)。汪老师有两个承诺:一、只要是你们“谈心本”上的悄悄话,老师保证,没经过你们的同意决不让第三人知道里面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毫无用处的繁琐分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以朗读为主,配以诸如默读、速读、浏览、齐读、演读等一种或几种形式。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复读感悟,而后精读品味,最后熟读背诵。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相似文献   

3.
镇教委组织了一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作为评委之一,我有幸参加听评学习。他们的授课套路基本相同:让学生诵读课文为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教师还鼓励学生随便发言,不需举手。教师不进行任何讲授,只负责指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读课文。在评课时,大家一致称赞教学方法新颖,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评课后,我感触颇深,语文课上以读为本应予肯定,但教师是否需要“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究。不知从何时起,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驭,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语文教学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成绩面前,笔者也心存一分担忧。有的课堂教学,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摆正“收”与“放”的关系,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断源求水,有悖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笔者现列举如下,望引以为戒。一、质疑问难与主导地位的发挥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课伊始常有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或看了这个题目后能提出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随后教师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想要知道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被称为“质疑问题”,以学定教。表面看气氛热烈,启…  相似文献   

6.
陈懿 《时代教育》2007,(9Z):97-97
跟许多同行谈起,总说语文难敦;与不少学生谈起,也总说语文难学。语文是难教、难学,然而,如果细细琢磨,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7.
李文 《湖北教育》2010,(1):19-21
治校要以教师为本,育人要以学生为本。如何衡量育人做到了以生为本呢?我想主要有“三问”:一问学生对当前的教育是否满意,这是一个办学质量判断的原则;二问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是否有潜力,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原则;三问学生毕业后是否眷念母校,这是一个情感判断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非常必要,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  相似文献   

9.
刘雷 《中学文科》2006,(3):85-85
周一那天的班会课,主题是“学会宽容”。我先抛砖引玉:“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话没说完,一学生站起来打断我的话:“老师,请问对小日本就应该宽容吗?”顿时教室沸腾了,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让人始料不及。这时我静下来说:“今天咱们也谈谈小日本,来个刘雷答大家问,好不好?”“好!”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如果一下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自悟,就觉得学生茫茫不知所措:或无问所提,或问无边际。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问得多,但不切要点;解决了问题但不着重点。过去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预期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每当教师在布置学校任务时,总免不了要对学生说上一句“以自愿为原则”。如,某校教师为了让学生买些课外读物和辅导练习.对学生如此说:“新华书店今天到学校设摊购书,请同学们以自愿为原则,买些自己需要的课外读物和某某辅导练习.请注意.老师还要对买来的某某辅导练习集中起来集体讲练”。类似的自愿还有“学生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自愿参加各类辅导班”、“自愿给老师送礼”、“自愿捐款”等。  相似文献   

12.
学生不懂问老师,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问问题时,说不出所问题目的题意,更谈不上把题目原原本本地复述一次。这反映了学生问问题之前根本未能做到反复认真地审阅题目,连题意都未审清就去问老师:“这道题怎样解?”过去,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重新审题。奇怪!题意审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琢磨,相当一部分问问题的学生,原因出自于没有认真审题。但我越“帮”学生审题,完全依赖老师“帮”审题的现象越严重。我感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 最近,我向学生宣布:“不准带书本来问问题!”凡来问问题的学生首先必须把题意说给老师听,然后老师再  相似文献   

13.
以本为本,是说以课本作为教学的依据、根本,这道理是用不着说的。适当延伸,是说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照本宣科,而要适当地联系课外的东西。要适当延伸,就要考虑延伸的目的、方向、程度等。这里仅就延伸的目的谈点看法。 (一)让学生理解好课文延伸要以“本”为出发点,而且为“本”服务。延伸离了“本”,就象作文离了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你想,四  相似文献   

14.
黄丽娟 《江苏教育》2005,(1B):47-47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15.
“以读为本”课堂教学范式强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质疑、释疑、总结、提升,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读自悟,自我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我发展。当然,我们应明确: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情适度变化模式,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以学生为本”已逐渐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热词。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学生因素,不可缺失了学生立场。但是,以学生为本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一味地看学生“脸色”,那样很容易让我们的教育变味。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0”的身份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0’。‘0’没有笔画。”‘0’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相似文献   

19.
吕爱军 《现代教学》2014,(12):50-51
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以学生为本”已逐渐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热词。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学生因素,不可缺失了学生立场。但是,“以学生为本”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一味地看学生“脸色”,那样很容易让我们的教育“跑偏”。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教育文汇》2009,(10):36-37
新学年开学第一节美术课前,我让八年级(1)班的美术课代表把美术本按班级人数领去发给同学。等到我走进课堂时,发现讲桌上还剩了几本,以为是谁没有拿到,一问课代表,她说有几个人不要美术本。我诧异地问:“为什么?”班长一听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好学生,不需要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