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在思想先导、根本前提、根本途径、根本保证、现实切入点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治国理政的理念更新、科学发展的大力推动、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公正制度设计及政策转化、民生改善的最终落实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支撑和维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厦.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期社会生产道德失范现象愈发严重。经济转型压力是社会生产道德失范的直接动因,但其本源却是人们对生产力理论的误读。社会财富的增加是实现社会共富的物质基础。无德生产本身并不是劳动过程,其不能创造社会财富。重构生产道德是实现社会共富的必由之路。国家、企业和学界都要认真思考、探求重构生产道德的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丹 《华章》2013,(25)
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质是道德性社会责任,它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要求,有必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巩固和强化。本文通过对万科捐赠事件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将道德性社会责任落实在法律规范中。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互为影响。在微观上注意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还需从其外在的影响因素入手。青年个体道德的运行机制和主体性的发挥有着自身的特点。结合这种特点,在动态和关系的视阈里探讨其同社会道德运行之间的矛盾,寻找阻止青年个体道德主体性实现的社会因素以及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探求缓解、解决之道,有助于提高青年道德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推进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抓好道德教育、加强个人修养、强化自律意识,使得领导干部不愿做违背道德的事;通过健全道德制度、完善道德考评、加强道德监督和落实道德赏罚,使得领导干部不会做、不敢做、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组织来完成,没有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既包括政府在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治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治理方面的创新。社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意识、发现创新机遇、凝聚创新共识、提供创新动力、推动创新进程、沉淀创新成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多样化下道德选择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而道德选择则是人生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实现多样化下的道德选择成为人们道德生活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道德教育、道德约束、道德评价、道德环境四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是指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意愿、有可能、有渠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距离全员参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序参与,并最终实现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加强道德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当前社会和人民道德生活的真实需要,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仍然存在协同联动机制不成熟,道德规范精准度不足,分层分类设计不到位等问题。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多措并举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机制、夯实道德建设新阵地,扩大道德建设的辐射作用、持续强化道德认同,加强道德建设的主体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城市贫困群体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必须在经济上解困济贫的同时,注重积极采取措施为这一社会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当前,要针对我国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现状,通过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和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等方面入手,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城市贫困群体获得心理支持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Eleven teachers and 254 urban middle-school students comprised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examining the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utcom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 within regular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rticipating teachers were trained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history lessons that stimulated students’ moral reasoning and conceptions of societal convention. In comparison with baselines and controls, teachers reduced didactic instruction 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lass time devoted to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Student engagement in transactive discours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rticipating classes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post-test levels of moral reasoning, concepts of social convention, and cross-domain coordination. Student production of operational versus representational transacts through transactive discu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growth in moral and societal concepts. Teachers continued teaching lessons constructed in the project a year after the research ended.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cial learning explanation of moral development.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children abstract an array of generative rules which guide moral judgments and behaviors. Unfortunately, this social learning position has been misunderstood.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and to discuss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mo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交流情感提供了便捷,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污染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与主体的心理特点、网络社会本身的因素有关.也与制度的因素相连.遏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开辟和建立大学生网站,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范式到现阶段范式,不同礼貌研究路径在两大争论焦点上持有不同立场:其一,礼貌研究的视角;其二,礼貌现象的解释层面。作为前沿研究成果之一,Long(2016)面向关系工作提出的社会认知路径尝试解决上述争论。该路径侧重交际中人际关系的探讨,对于礼貌研究两大争议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但受自身研究背景的局限,未能对人际交往与社会认知过程提出完整的解释。因此,更为完善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到家"构式在现代汉语当中有四个构式义,并且V+"到家"构式为其本原构式,其余三者均由此引申。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该构式的引申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解决了以往研究对于A+"到家"和V+"到家"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的疑问。最后文章还从构式压制的角度对比了汉英"到家"构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