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音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声音的载体——乐器则是立象尽意的最直接现象。中国胡琴的形制及其音色映射着中国古人对待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观念。文章从"制器尚象"器物观影响下的胡琴形制确认、"制器尚象"器物观指导下的胡琴音色追求、"制器尚象"器物观支配下的胡琴音乐表现三个方面入手,对我国三大类型胡琴的形制、材料、音色和艺术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怪诞恐怖为特色的小说系列代表了爱伦.坡的主要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清晰而独特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小说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小说深层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蕴。集中表现为:注重美学效果,化恐怖为艺术;审美取向指向生死维度,在恐怖叙事和死亡观念之间架起美学桥梁;将文学创作上升到生命与宇宙对话的高度,对"天国之美"进行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而且影响和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从鲁迅的文学观对萧红的影响中看他们在创作思想、艺术见解上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他指出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据此,本文指出了建安时期文学自觉的一些表现,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6.
文学观念决定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批评方法针对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如果从真、善、美的角度看,社会历史批评依据"文学源于生活"的观念,侧重求真;道德批评、心理学批评所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人学",侧重求善;文体学批评、审美批评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侧重求美。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着文学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运用了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体观念、文学观念四种主要观念,评价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其中,一些以政治观念为主指导下的教材,漠视爱情、亲情、友情和经济等因素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使其作品形成了极强的陌生化效果,导致文学家鲁迅的个人形象被反复抽象化并最终被神话。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杰出的艺术价值自不可低估,但与世界级文学经典相比,《红楼梦》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开掘以及人性的纵深企及相对略逊一筹——这并不是说文学必得以西方的"悲剧"观为正宗,更不是说今天的文学创作须要向西方文学经典看齐,而是说中国作家想要创造旷世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必须指向人生存的深度困境,在文本中融进人类的共通经验,表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将人的命运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描摹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由于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文学观念等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并发生论争.但作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团体,对对方的文学创作批评的同时也难以掩饰对对方的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不同的自由人生观、民主政治追求、对民众的态度等,使得他们创作内容和政治倾向不同,鲁迅倾向于平民文学,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大多倾向于贵族文学.他们的诗歌、杂文创作明显体现出各自代表的政治观念和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启蒙派、社会派的鲁迅研究者看来,这正是理解鲁迅全部文学活动的基础,是鲁迅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的鲁迅研究将这一表述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鲁迅这面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学院派以及海外汉学界鲁迅研究的日益"红火",这一表述却被目为了"文学功利性"追求的典型,人们不仅较多地谈论着其中的局限性,而且也怀疑它所传达的鲁迅思想的准确性.于是,在鲁迅研究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听到有多少人在理直气壮地重申"为人生"了,无论是出于对鲁迅的轻蔑还是维护.  相似文献   

12.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辨析胡适语言观念的哲学内核,提炼胡适语言思想的进化观、实证观和实用观,梳理出一条以胡适的语言观念为内在逻辑的语言路线.即:从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经过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到1920年代末“文学研究会”分化出来的“开明作家群”和左翼作家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再到1930年代瞿秋白呼吁的“文腔革命”并进而推动的“大众语”讨论和“拉丁化运动”,最后到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或者更简练地说,从“胡适之体”到“毛文体”,客观上呈现出一条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化的胡适路线.  相似文献   

15.
崔杰 《现代语文》2008,(4):50-51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文学观念之一,茅盾和老舍是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各自成长过程和文学历程的不同,二人的文学观的侧重点不同.茅盾侧重于客观现实主义的社会剖析, 老舍倾向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树立新的观念,集中体现在: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确立务实的教育教学观,更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矛盾"的观念;坚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变高职评价观,构建高职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面大旗,他们都是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小说创作活动的。鲁迅为人生的文学活动,多表现在创作实践上,两眼注视着社会下层的被压迫者,小说具有明确的启蒙目的。茅盾是为生派的理论代表,理论上阐述较多,和鲁迅一样,也着眼于下层社会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的作品描写的重心不同,鲁迅多以非重大题材写乡土破败、停滞的景象;茅盾则以重大题材,反映都市被时代政治浪潮激荡下动态的人生。鲁迅和茅盾都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者,顺应时代潮流,吸收中外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们的经验,表现了艺术互通互补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环境艺术是以建筑为母体,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造型艺术以及规划设计等各专业设计的综合艺术.其功能是满足人的需要而赋予环境的实用、认知、象征以及审美等各种效用性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就是结合现实教育改革实践,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的教育信念、价值以及教育活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别从大教育观、大环境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观以及国际观以及四点着手,探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