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和谐思维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性;近代以来,“斗争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它惯性发展为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的“斗争哲学”;现代和谐思维才真正实现了辩证和谐、理性和谐、法治和谐、动态和谐。厘清和谐思维的发展历程、树立辩证和谐的思维方式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曾令华 《教育与职业》2008,(14):184-185
和谐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法是认识人类社会实践包括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准确分析判断形势,正确理解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思维方式最主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不仅承袭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整体性,即系统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他的系统性思维特性得到加深、提升和科学化。这一思维特性在邓小平发展观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斗争思维方式,一种是和谐思维方式,它们产生和发展各有其不同的条件和背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思维的转变,不仅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缘由和发展路径,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思维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而和谐思维的形成则必须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证法理论的误读,实现从强调对立斗争的传统辩证思维向突出和谐共生的现代辩证思维的转变,以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包括古代希腊哲学和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在内欧洲辩证思维史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它从实践观、历史观、自然观、思维观和矛盾观等方面实现了革命的变革.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提供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类意识的高级形态,编辑思维能力如何决定着编辑工作实践的成效。编辑思维具体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学术期刊出版中,有的编辑由于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僵化,探究精神欠缺,全局观念淡薄,阵地意识弱化,传统观念作祟等原因,导致编辑思维存在各种不足。要实现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编辑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整体意识,激发系统性思维能力;恪守边界意识,夯实底线思维能力;发挥编辑主体意识,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辩证思维法     
《新读写》2010,(7):39-4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等等。在写作中,运用最多的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存在"扬善弃真"的现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之接受"善"的教育。在这样的强调下,有许多的"真"被迫流失了。这就造成了两种危害:其一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影响教育意义的建构;其二是使学生的观点片面化,使之形成二元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谐思维取代斗争思维,语文只有使"真"与"善"和谐相处,才能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