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狼》与《高兴》是贾平凹两篇比较重要的小说,其中体现着作家对身体的三重理解:一是身体与承载身体的肉身同义;二是两者分开,承载身体的肉身处于缺乏状况,而身体则上升为身份;三是两者的分裂加剧,当缺乏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肉身被悄悄隐去,身体则完全成为一种"装饰"。身体的形成是人们通过想象而参与建构的结果,承载了众多的社会"意味"。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20,(1):104-108
简介赛博人的概念,探讨赛博人思想中的身体观,分析传播实践中身体的"在场"与"缺席",发现当不再以肉身作为判断是否"在场"的依据后,"身体"存在多元的"在场"形式:携带具体肉身、突出感官知觉体验的虚拟"在场",脱离具体肉身、突出即刻共时体验的虚拟"在场",融入其他身体、突出人与机器耦合的远程"在场"。  相似文献   

3.
生命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生命干预技术时,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道德难题。神学思想家首先发现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使之置于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神学生命伦理”之中。现代阻身体、身体感觉和情感为根基的道德哲学,受到生命干预技术的内部性—对“自然身体”的颠覆,及其外部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关系(家庭和民族)的颠覆。身体不再是自我的直接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表征,身体“异化”成为理解自我的“他在”,使之重又回到了肉身的欲望存在和生存暴力的无身体存在。这引致了自我的深刻分裂,并走向个体肉身的虚无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因此,现代道德哲学的生命抉择和生命回归为此提供了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写诗,往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自己瞬间的生命情感体验寄托在上面,借助这个载体输出自己的生命感动,并使自己的生命感动去感动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体验的读者,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词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选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为"珍爱生命"的首篇,自然有其深意,如教材所说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各自"。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作者的文字去解读是一种直觉性的行为,而如果转换自己的阅读视角,将自己当成作者,那么对于这种"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的理解可能又会更加深刻。笔者看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2015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场作文"诗歌除外"已然成为历史,如今,诗歌落落大方地登上了高考的舞台。但为什么我们不鼓励孩子们写诗呢?为什么大作文要将"诗歌除外"呢?其实,诗歌永远无法被"除外",即使在被"除外"的时代,它也一直是精神在场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是一种具体化原则,肉身具有的可见的原初特性在人们之间置入一种普遍的视觉。他以感性的肉身建构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生成包含性的存在之域与视觉图像,昭示了感性的本体论地位。现代绘画的本质特征在于肉身的绽露,肉身不仅包括事物的肉身,也包括作为所有生命体寓居世界之中的肉身。电影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可逆的艺术关系,世界成为共享的知觉场,启发观者的身体与图像之间进行互动,返回生命体验本身,从而契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往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自己瞬间的生命情感体验寄托在上面,借助这个载体传输出自己的生命感动,并使自己的生命感动去感动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体验的读,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呢?借助别人的解读,不失为一种捷径,但如果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到头来,拿来一首未经别人解读过的诗,自己还是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不能体会作所抒发的情感。这里就来介绍古典诗歌表达主旨的几种技巧,希望为同学们解读诗意,把握主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自觉,大约始自70年代束,在八九十年代渐成风气,但是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因素的出现则大大早于这个时段.60年代末,蓉子创作的组诗《维纳丽莎组曲》,应视为台湾女性主义诗歌的溢觞.此后,女性诗歌从爱情婚姻、生存困境、生理等方面,以自己的身体与经验作为审美感知的原点,进入到对个体生命、对自然本真的体悟中去.这正是女性主义最内在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幼儿园切实开展生命体验,关键在于两大回归。一方面,幼儿教育要回归身体。此所谓"身体",非惟生物性的肉体,是蕴含了身与心、感性与灵性、自然与价值,及生理、意识和无意识,且在时空中动态生成、展现的生命整体。教育回归身体,就是对人的体验和感觉的转向,回到以身体为核心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幼儿教育要给予幼儿充足地自由运用自己身体的机会,让他们去自由地知觉、体验、  相似文献   

11.
身体哲学转向是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再生发,它发轫于哲学而又彰显出强劲的社会和人文色彩。身体哲学转向要求扭转对身体的片面认知,从肉身、躯体、身份等多维度对身体进行把握和考察。以身体哲学为底色的自然观重塑、社会观再造和青年观定位,有利于人类打破既成观念,凸显更丰满的生命色彩。身体哲学所弘扬的修身理念,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走出异化、实现生命丰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左小娟 《教师》2012,(28):77-77
"生命在场"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肉身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精神全面参与为保障,以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生命主体存在"。[1]就语文课堂而言,"生命在场"至少应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主体积极参与,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身体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身体在经历了被规训、被遮蔽的历史命运后,终于走向了觉醒。觉醒后的身体成为许多学术领域重新思考思想基础、重构理论架构的独特视角。与其他学科不同,教育学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表现为将身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身体话语的崛起,教育学必须致力于确立一种整全的身体观,追寻躯体教育背后的丰富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一个肉身日渐走向癫狂的时代中,教育学必须以理性之光去观照身体,培养学生对身体的理性态度和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4.
对“身体性”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不同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进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空间性,空间性唯有透过“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说明。而梅洛庞蒂则通过重新理解“身体性”,指出“身体”(肉身主体)在其“往世中去的存在”(Etre-au-monde)中的构建作用,从而说明“肉身主体”与“在世存在”在空间性的本质构建中都有着源始的和奠基性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人既是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境界,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探求人类精神的出路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核心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彻底摒弃先验现象学中观念的逻辑,梅洛-庞蒂首先提出“沉默的我思”,在“沉默的我思”被他本人否定之后又提出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体现象学。在这一过程中,沉默的我思的观念残留被具有可逆性与普遍性的肉身所代替,使得身体现象学的研究指向了世界。他希望凭借这种欲望的交织将肉身引向世界与精神分析,最终将精神分析看作世界的表达。而在这种世界的精神分析视角之下,作为心理动力的性欲与作为心理地形结构的意识与潜意识系统便成为世界肉身之中的欲望交织以及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因此,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应当把审美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作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发展自身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海子诗歌中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海子多吸收宗教中满含隐喻的意象。在这些意象的渲染下,海子逐步展开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述,其中以宗教中的"受难"和"重生"为主,而海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自我牺牲意识和悲悯情怀则将他对"爱"与"孤独"的体验完全融汇到宗教情怀中。  相似文献   

19.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江西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分值上升到了8分,可见其重要性。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找一些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路,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高考复习时可把诗歌鉴赏分为"初步鉴赏"和"深层鉴赏"两个层次。一、初步鉴赏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今,人类的发展为个体生命实现自己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活动,应该引导"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认识"所是"与"所能是"的自己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生命成长是自己的生命潜能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包括实现"生命所是的自己"和"生命所能是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