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敬忠先生新著<华北日伪政权研究>填补了以往华北伪政权研究没有通论性著作的空白,同时深化了北洋集团研究、开拓了华北伪政权研究的新视角、发掘了大批档案史料、并在伪政权的成因上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这部著作还为我们全面研究抗战时期的华北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2.
由郭贵儒、张同乐、封汉章三位教授合著的《华北伪政权史稿——从“临时政府”到“华北政务委员会”》一书,已于200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之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付梓出版,并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近年来,华北抗战史研究取得不少进展,特  相似文献   

3.
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不可缺失的一环.在华北沦陷区,众多期刊报纸继续刊载译文,出现了众多的翻译家,翻译的国别多种多样,翻译理论的建设继续进行.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呈现了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史,在华北沦陷区没有中断.  相似文献   

4.
由郭贵儒、张同乐、封汉章三位教授合著的<华北伪政权史稿--从"临时政府"到"华北政务委员会">一书,已余200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之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梓出版,并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相似文献   

5.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期间,日伪侵略势力对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动宣传,从事宣传的日伪军队,伪政权,新民会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反动宣传体系,日军是其中的筹划和实施,伪政权,伪军是具体的组织和推行,新民会则是另一个积极的参与,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粉饰沦陷区形势,污蔑解放区政令,奴化民众思想等,常用的媒介分为口头,图和电影,电台等多种方式,利用这些媒介,日伪各机构采取了“因人而异”,利用民众落后思想,“宣抚结合”及“地毯轰炸式”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抗战信心,破坏了华北的抗日活动,但由于日伪众所周知的侵略本质及共产党反宣传活动的成功,故其宣传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起到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日伪的奴化政策为"切入口",通过对抗战时期河北沦陷区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分析,论述日伪政权奴化政策在音乐领域的恶劣手段和沦陷区人民通过音乐反抗奴化政策的方式,以此发掘音乐史上"畸形"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在中国占领区培养更多的亲日分子和汉奸,积极扶持各伪政权推行留日教育,在其操纵和控制下,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殖民特征。  相似文献   

8.
胡娟 《文教资料》2007,(34):108-111
梅娘是沦陷区代表作家,从建国后沉寂了近三十年,学术界一直没有关于她的研究,文学史上也没有她的地位。直至80年代学术界开始东北华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梅娘才被关注。文章对梅娘研究状况分三方面作一述评,指出了梅娘研究的成绩、发展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日伪当局把推行奴化教育作为实施其“思想战”的主要措施,建立了系统的奴化教育网络,规定了以“亲日”、“复古”为核心的奴化教育方针,推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措施。日伪在华北沦陷区推行的奴化教育,尽管具有渗透面广、欺骗性强等特点,但无法改变其为日本殖民侵略服务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当局在华北沦陷区迅速建立起严密的新闻统制系统,提出了一整套新闻统制的政策策略,严密控制新闻宣传煤体,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日伪在华北沦陷区的新闻统制具有严密性、严酷性和欺骗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处理和应对沦陷区问题,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1939年10月1日毛泽东发表的《研究沦陷区》一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毛泽东认为,研究沦陷区问题,应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论",根据"调查",正面直视抗战时期的沦陷区问题,收集有关沦陷区的各种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战策略和史实,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干了什么和即将干什么",研究沦陷区存在的"亡国论"及其具体表现,研究有关沦陷区苦难和抗争的舆论等。从学术史角度看,该文提出的理论指导、研究路径、基本内容等,建构起中共有关沦陷区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海关(指津海关和秦皇岛关)成为沦陷区海关。由于海关是“万国联合之股份公司”,故日本未便公开接管华北海关,而是采取渐次渗透的方法逐步夺取了实际控制权。而海关税款管理权即为日本争夺的第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奴化中国人民,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利用伪政权在中国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一方面摧毁沦陷区原有的学校,阻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日伪在沦陷区所推行的奴化教育,使中国沦陷区的教育事业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也对学校学生及社会民众心理、思想和感情产生了重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为配合其侵华步骤,大肆对华推行殖民政策。尤其是在抗战爆发之后,日本对作为其统治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掀起了移民狂潮,日侨人数因而急剧增长。大量日本移民的到来,加重了华北地区人民的负担,并给其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41年3月至1942年底,侵华日军为把华北建成侵略战争的兵源与物资补给基地,强化华北殖民统治秩序,指挥操纵华北伪政权在占领区实施了五次规模巨大的“治安强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伪政权清查户口,推行保甲连坐制,构筑军事据点,封锁抗日根据地,掠夺战争资源,奴役广大民众,对华北实施了残酷的保甲殖民统治与反共奴化宣传。在邯郸学院太行山文书中心有一件名为“周袁氏户口簿”的文书,就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历史产物。该户口簿除了极其严密的人口控制信息外,尚有大量反共殖民奴化宣传内容。通过对该户口簿研读分析,管中窥豹,可以洞悉这场运动血腥残酷的反共殖民本质,以及日伪政权对华北民众犯下的累累历史罪行,尤其是该户口簿的所在地——邢台日伪政权所实施的残酷保甲殖民统治与反共奴化宣传,为我们反思日本侵华殖民史,认清其对中华民族犯下的历史罪恶,提供了直接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继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之后,在华北扶植的又一傀儡政权。当时被人们讽之为“第二满洲国”。它是华北最早出现的伪政权,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从武力侵略暂时转变为“政治谋略”,策动“华北自治”阴谋的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炮制日伪政权以维护其殖民统治的发端,为日寇全面进攻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重温这段历史,对维护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屈辱和分裂祖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人教版2003年版)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章中,介绍日本占领我国华北和上海、南京等地区以后,用这样一句话做了总结:(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见课本32页)。在课本38页: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日伪政权将江南的镇江、丹阳等10县划为“清乡区”,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中期,日本对华中沦陷区的重要经济部门实行严密的操纵和控制,伪政权的自主权很小。1942年底,日本为挽回侵略战争的败局,缓和日伪之间的矛盾,制定了对华新政策,由直接操纵沦陷区经济改为通过伪政权出面进行经济掠夺。在日本的授意下,汪伪政府以“参战”的名义,对其经济机构进行调整和改组,并颁布《战时经济政策纲领》,逐步将其统治区经济纳入战时体制的轨道。该文通过对汪伪战时经济体制形成背景及过程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华中沦陷区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19.
江沛 《历史教学》2005,2(9):20-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20.
1942-1943年,中原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接踵而来的旱、蝗、水灾,让河南人民陷入凄惨的境地,更让沦陷区的百姓濒于死亡的边缘。日伪政权为了收买人心,稳定统治,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残酷的战争政策、巨大的战争消耗以及罪恶的侵略本质,决定了日伪不会也不可能进行全力救济,致使救灾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终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