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结合韦应物的家世,生平与创作,对韦氏的社会政治诗,寓言诗揭示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对其山水田园诗在题材、风格与精神风貌等方面学陶而自具面目的特点作了较为详致地寻绎,并对韦诗平淡诗风的具体表现率先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对历代韦集版本传刻之异同,对《韦应物集校注》的整理情况均有简要论析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4.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以平淡自然著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受佛教影响颇深。韦应物认为,音声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从审美层面来看,音声论在肯定客观美感存在的同时,更推崇审美主体的自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针对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歌行诗进行分析,结合中唐之前歌行体的发展历程,探讨韦应物歌行诗的兴讽特色,以及歌行诗中蕴藏的盛唐情结。  相似文献   

7.
韦伟禄 《考试周刊》2010,(29):28-29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艺术成就很高,以"古雅闲淡"的清淡之美为其主要风格。本文主要从韦应物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社会影响,个人品格,以及对前人诗歌的继承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浅析韦应物"清淡"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现实。白居易《与元九书》评其五言诗“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店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将他与王维并称,后人更将其与陶渊明合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为“王孟韦柳”。严羽《沧浪诗话》列举唐诗诸体中,就有“韦柳体”,王士旗更奉他的诗作为“神韵”的典范。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历代有关陶渊明、王维诗的注本较多,孟浩然诗目前也有几个注本,柳集在宋代即有百家注,后继者更多;而迄今学术界尚无一本韦应物诗集的单行校注本,这与韦应物…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人格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受陶诗影响最大,因而文学史上一直将“陶韦”并称。韦应物本人受到陶渊明自然真率之性情的影响,韦应物诗风受到陶渊明诗质实自然萧散恬谈风格的影响,其艺术表现手法和特点亦颇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悼亡诗的领域中选择了向来较少为人关注的韦应物的悼亡诗,从韦氏夫妻的家世和修养探讨了其悼亡悲剧的根源,从其时间季节感悟模式的全方位阐述其内化悼亡悲剧情感的广度,从其悼亡诗审美选择表现模式的多角度论述其外化悼亡悲剧情感的深度,从而彰显韦应物在中国悼亡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吴戬 《文教资料》2008,(13):8-10
韦应物的悼亡诗成绩卓然,所憾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其在妻子形象的凸显、儿女角色的引入、细节表现的深化、物我浑融的象征化尝试诸方面的探索为悼亡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和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3.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唐人韦应物诗中的名句,大多数人把句中的"横"理解为"横置",本文不同意这个解释,认为它是"到处,方向不定"义,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韦应物此诗,并为《汉语大词典》"横"条补充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来,对中唐时期诗坛重要诗人韦应物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自韦氏家族四方墓志出土后,再次掀起学者对韦应物及其诗歌的研究热潮。本文以近三十年为限,对学术界关于韦应物及其诗歌的研究进行综述,理清线索,分析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韦应物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客游江淮考 韦应物,新旧《唐书》俱无传。1978年,傅璇琮同志在《文史》第五辑上发表了《韦应物系年考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证了韦应物的生平,但是对于韦应物三十四岁至三十七岁(大历五年至八年)的行踪没有提及。笔者通过对韦应物生平的探索,认为在这段时间,韦应物客游了江淮各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博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一文的基础上,对韦应物的生年、生平事迹和诗作系年进行了新的进一步的考订,纠正了若干误考并补考了韦应物官河南兵曹等事迹。  相似文献   

17.
张兆勇 《重庆师专学报》2013,(4):102-106,114
作为连接盛唐、中唐文化转型期的诗人,韦应物的诗风承上启下,他的思想更有转换时的蛛丝马迹。其特征是带着儒家士子的困惑而深入释道,最终初步体现了"释、儒、道"三教的圆融。这一结果如果说韦应物在关中时即经过努力有所铺垫,那么其完备则是在刺滁时达到的。  相似文献   

18.
诗人韦应物一生都是以追求浓郁的生命情怀作为人生观的根柢。韦应物人生经历的陡变、安史之乱的突发以及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是导致他人生观转变的因素,也是诗人不断提升生命情怀追求层面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暮夜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多见于中晚唐诗作中。经过安史之乱的中唐诗人韦应物亦存有大量暮夜诗,他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夜色物象的描写,营造或宁静平和、或幽冷孤寂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思念故园和亲友的深情。韦应物的暮夜诗,也与他对禅思哲理的参悟、思亲念友的深情、追尚淡雅的情趣相结合,以景悟禅、以景抒情,达到了景与禅、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