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的“杭育杭育派”所据便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葛天氏”音乐。“葛天氏”便是“葛伯氏”,“葛伯氏”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葛天氏音乐传承悠远,河南地方音乐,特别是河南商丘地方音乐和“葛天氏”音乐有着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葛天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当时多水灾,居地潮湿,部人多病,葛天氏为让人们活动筋骨,以疏阴导滞,创造了乐舞,即"葛天氏之乐"。其颇具代表性的"牛尾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许多风俗,表现了古代农业民族的特征。"葛天氏之乐"中的"八阕"各具意义,其中"总万物之极"或曰"总禽兽之机"反映了人们保护大自然的自发意识和对生活的热诚。  相似文献   

4.
<葛天氏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乐舞,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人是天地间自然界之产物;用"敬"、"依"、"达"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民康物阜,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理念至今仍能向现代人类发出警示:保护生存环境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宁陵县在远古时期发展的葛天氏之乐艺术是造化钟情于此地的幸运儿,它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更具有必然性.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音乐艺术渐趋式微,以民间艺术的形成保留下来.对此进行整理开掘,可以使这种古老的音乐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使之达到形而上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著名人类学家塞维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平等到不平等大抵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游团—部落—酋邦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是部落到国家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些部落的痕迹,同时又更具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和资证。文章通过对陶寺遗址的主要发掘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陶寺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契丹与奚在唐代被称为两蕃,两蕃对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驻牧范围、生业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尤其在族源认同上及其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两者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和文化认同。故本文将两蕃界定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对两蕃的遗存进行考察与研究,并对唐代两蕃的驻牧范围、墓葬分期与分区、早期墓葬制度、文化交流及其生业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讲述乐舞在三大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了乐舞的魅力所在、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周口市素有“明代以前无历史”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对考古学资料的研究,认为周口市的历史从仰韶文化和大坟口文化算起,至今已有5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上古社会一致,云南少数民族早期的乐舞活动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实为一种混融着原始思维的、综合性的文化事象。因此,考定其起源,从发生学的意义上阐述其特征,是透视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前提。文章在断代较确切的华夏文化参照下,通过云南少数民族乐舞活动最早的上古遗存———岩画和迄今尚存的民俗活动及相关记载两个基本途径,初步描述了它们源头上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纺织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纺织企业新的变化以及对纺织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发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PS与土遗址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PS 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加固材料 ,应用于土遗址的保护 ,可大大提高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抗风蚀能力 ,本文通过XRD、SEM、TEM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了PS与土遗址间的作用机理。实验证明 ,经PS加固后的土遗址中粘土矿物的结晶度有所降低、改变了粘土矿物本身的微观结构 ,形成了一种非晶态的硅铝酸盐凝胶体 ,这种结构增加了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抗风蚀能力 ,对土遗址的保护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美术考古学等理论,通过对太原地区北齐壁画墓与同时期其他地方所留存的壁画墓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更进一步了解北齐时太原地区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对后世丧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敦煌石窟的不断发掘,推动一个新兴学派——敦煌学。敦煌舞这支从壁画乐舞中走出来的古典舞流派,有佛教文化作为艺术发展的根基,展现出了与其它流派的不同之处和深藏的内部精神。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敦煌壁画乐舞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盐害是西北土遗址病害中主要的病害类型之一,而其他一些病害,如片状剥离、根部淘蚀的发生发展也与盐害有着密切的关系.银川西夏陵存在的严重盐害对西夏陵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威胁,调查西夏陵盐害分布现状及其成因对西夏陵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对西夏陵3号陵、6号陵的盐害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盐害主要发生在西墙、北墙和南墙的部分地段,通过取样分析,西夏陵的易溶盐阳离子含量Na++K+>Ca2+>Mg2+,阴离子含量SO2-4>Cl->HCO3->CO2-3.本文还对西夏陵墙体的盐分分布规律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是中国史前城址发现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的文化区。在生产发展、社会分化的大背景下,此地史前城址普遍构筑了一定规模的防御体系。这些早期城市的防御体系以城自身防御设施为主,城外天然屏障、周边自然资源、相邻聚落拱卫为辅。史前城防体系是筑城技术进步的产物,反过来促进了龙山时代筑城运动和早期城市化、文明化的进程,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御敌自卫的防御效能,对后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建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证据,黑龙江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能够追溯到末次闽冰期(距今约12.5—7.3万年)。与现令人类在解剖学上相同的晚期智人相比,在黑龙江流域出现的时间要晚到距今3.5万年前后。两次人类的进驻都选择了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从文化特征估计,他们可能都来自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该利用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历史鲜活的教学资源来充实并活跃历史课堂,给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大胆地把校外历史遗迹遗址考察活动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腰坑葬俗几乎可以说是商代殷人墓的标志性要素之一,这种葬俗伴随着商族的征伐、统治,逐渐在中原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流行。西周中期,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出现了暂时的消衰,西周晚期重新盛行,范围扩大,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地区腰坑葬俗最为盛行的时期,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这些变化以商周王朝更迭为背景,体现了商周文化不同的政治风格、族群文化心理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