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界:自然与至善 治学、从艺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这是学者、艺术家对研究或创作的对象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洞察,对其本质、规律、情性、演变了然于心时,达到的一种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教学三境界     
近人王国维引古人诗句说治学有三种境界.影响深远。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我发现教学亦有三种境界,今试述之。  相似文献   

3.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问(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4.
培养三种思维能力──《六国论》教法探微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许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充满辩证法的名言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应是语文教师努力攀登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来。或者说从教的立足点转换到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学术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可以促进理智的发展,具体说来即训练思维、提升智商、开启直观和激发灵感,这对于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哲学的学术功能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是深化认知。它主要表征为: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特性、本质和共性、规律以及发现真相和真理,使人们走向新意和创意以及认识到事物的辩证本性。第二是强化心智。它主要表征为:为人们展开宏阔的视域,引导深远的视线,形成独特的视角和确立高瞻的视点。第三是提升学术境界。它体现为协助人们渐次达到有学问的无知境界、创造境界和自由境界。作为最高学术境界的圣贤境界更是只有驾驭哲学才能飞达  相似文献   

6.
学问是个很受欢迎的字眼,但学问的“含金量”并不相同。时下,问学之路似有三种:一、 做出来;二、混出来;三、买出来。做出来,是传统路子,也就是王国维说的治学须经的三 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混出来,有各种情况。如 混文凭、混学位,直至混个教授、博导当当,也都不算很难。混法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不 必一一详述。买出来,这好像简单些,只要有钱,几乎没有买不来的。如不认真问学而使钱 (公款也行)出书、雇枪手、买编辑、以不正当手段发文章等。出够了书和文章,也能闹个教 授,博导什么的。总之,你做出来的学问有多大,他混出来和买出来的学问也一样有那么大 ,你说他吞了大批激素、膨化剂,甚至是孙猴子变的,他也不管,因为有人认,就像市场上 的假货也有人买一样。 什么是学问的“含金量”?这就该明白了:做出来的,贴上的不是金,是消瘦下去的身体和 不悔的精神;混出来的,情况复杂些,总有那么一些人还要拿出些时间念点子书,并不全是 花钱买(至于真正念书的,更不叫“混”,这是应该说清楚的);只有买出来的学问,那“含 金量”才叫高呢。可见,学问“含金量”越高,也就越假,其价值反而越低,低得成了害人 害己的负号。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授治学作为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而受到关注。教授治学的内容和范围在我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在于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教授应该对学术的管理享有决策权。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视阈下教授治学的内涵"教授"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治学",即研究学问。教授治学,从本意上理解,是指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所开展的研究学问的活动。本文的"教授治学"指的是高等学校中承担教授职务的教师,通过有效途径合理合法地参与高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活动。具体来说,教授所治之学,其内容  相似文献   

9.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最重要的一课,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其一,学富五车还远远不够,德才兼备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其二,心田是一块不甘寂寞的土地,上面总要生长什么东西。要让心灵上不滋生假恶丑,就要在上面播种真善美,这就如同要让土地上不长杂草,就要在上面种庄稼一样。  相似文献   

10.
《论语》开篇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讲的读书人所应达到的最高 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君子。《说文解字》讲:"君者,尊也。"君即是尊贵之意。"子"字 初为男子之通称,春秋后期凡有道德有学问之人皆可称"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君 子连起来就是因有道德学问而尊贵的人。这种人即理想人,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将自然人变 为理想人的教育,故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  相似文献   

11.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西诗学对比的研究成果,其中著名的《人间词话》则对中华传统文学中的诗词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词话中“治学三境界”尤为后人所赞叹。这三种境界正是三首爱情词的巧妙演化,内容不同,意境关联,在今天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庾信、杜甫创作上表现出很大的相通之处,“老成”是他们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本文以二人在创作上这种最高境界的对比,力图揭示他们创作的同异之处及成因。文章认为,老成不是自杨慎以来一直被误解的一种风格范畴,也并非泛指一切成熟的创作境界;而是指意笔纵横驰骋、气好不同凡近的那种写作境界,庾信和杜甫也不是每诗(即使是后期作品)都是在者成境界下写出来的。在怎样表达意兴使创作臻于老成之境上,庾信和杜甫有不自觉和自觉、浅和深、窄和宽,粗和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的状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论,对治学的情形做了精辟的总结。本文引入“境界”一词,借此描述不同层次的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所带班级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正王国维先生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据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读"的授业境界、"明之以疑窦"的解惑境界、"传之以大道"的养心境界。教"句读"只能知事理,解"疑窦"方可明是非,而传"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问,更要塑学养。何为学养?辞典释义为"学问和修养",于治学可显,后者为递进、为侧重。故此,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于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3,(3):2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形容治学的最高境界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迪生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灵中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汲取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禅宗即世超越、瞬刻永恒、动静不二等三种境界,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而这种具有审美境界的追求最终达到了对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它的这一审美特征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从而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7.
<正>"与文彬先生相比,我们在‘教学’,文彬在‘治学’——治学者,行得更快,攀得更高!"作为潘文彬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位追随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青年同行的心声,很有见地。治学者,追求的是境界。孔子治学有三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为"自学";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为同道中人"研学";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淡泊宁静后的"修学"。作为小语界的一名深耕者、开拓者、治学者,潘文彬的治学也有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 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间(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9.
王向东 《成才之路》2011,(28):92-I0021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的“心理相融”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能互相沟通交融,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融洽,相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双方心灵上达成一种无言的默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不言的权威。显然,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目前,我与学生的关系已初步达于此境界,学生的心里话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也从帮助学生进步中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感到:我的人生价值在学生的身上体现,我的青春在学生那里延伸。那么,如何达成师生间的心理相融呢?我想着重谈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