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老舍与康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老舍与康拉德谢昭新老舍在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就受了狄更斯《尼考拉斯·尼柯尔贝》和《匹克威克外传》的影响。后来,他又系统地读了古希腊文艺,古罗马文艺,中古时代的北欧、英国、法国的史诗,但丁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由读《神曲》而认识了“细...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语文园地》今年第四期刊登了一篇访问记,作者高进贤就老舍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走访了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同志。胡絜青说,老舍的‘创作历史应由《老张的哲学》算起。’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期间创作的。老舍是一九二四年去英国。在那里任教五年,收入微  相似文献   

5.
《鼓书艺人》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除了未完成的《正红旗下》之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在老舍创作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只要梳理一下抗战以来期老舍的创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在主流话语影响下的创作道路,就会发现其悲剧性命运与小说《兔》中的主人公小陈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老舍对于通俗文艺,正如小陈对于唱戏,都仅仅只是喜爱而已,并不是自己的本行,更不是强项,但他们都受到了外力,特别是来自主流话语的误导,被表面上的大肆表扬所迷惑,最终都走上了被捧杀的绝路。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8.
由我校校报编辑部杨立德同志著的《老舍创作生活年谱》,最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11万6千字。老舍是人民的艺术家,是蜚声中外的作家,在现代、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年谱》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老舍一生的大事活动,包括老舍的童年、青年、两次较长时间出国、回国任教、从业余作家到  相似文献   

9.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从老舍先生小说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苦闷的象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舍教子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  相似文献   

12.
品读老舍     
【作家简介】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相似文献   

13.
独辟蹊径,后来居上──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辟蹊径,后来居上──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何英渐进古稀之年的老舍研究近来由微观的单篇散论走向宏观的综合考察,一批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脱颖而出。1988年宋永毅的专著《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赞誉,被誉为一部“突破性专...  相似文献   

14.
徐德明著述老舍传记共三部,即《老舍自传》《图本老舍传》《老舍自述:注疏本》。其研究和著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引论老舍对三十年代"自传热"的反应,以凸显《老舍自传》的突破意义;二是分别论述三部老舍传记的特色,并作版本比较,以显示其内在的联系及创新发展;三是论述三部老舍传记所运用的传统学术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老舍的创作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中国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老舍一生坚持使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口语进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情愫和民族特色;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力图抹去大众文艺与非大众文艺的界限,使所有的文艺都成为大众的,是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另一个突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微神》是老舍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小说,讲述了一个凄美哀婉的初恋故事。通过对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解析,来掌握《微神》特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走近老舍     
师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的许多文章 ,你们记得有哪些吗?生1:我们学过老舍的《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劳动最有滋味》和《草原》。生2:我补充 ,我们还学过他的《林海》和《养花》。师 :老舍的文章像一块块磁铁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 ,感受他的为人 ,学习他的精神 ,课前大家提出了“研究老舍”的课题 ,并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研究。今天 ,我们就利用这堂课请大家来汇报研究实践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点击鼠标 ,屏幕显示课题 :《走近老舍》)。(评析 :从学生对课本中所选老舍文章…  相似文献   

18.
鼓动全民抗战、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老舍抗战剧作的一条红线。鲜明的文化分析色彩,赋予了爱国主义以透视国民精神与社会心理的深刻思想内涵。温和的世俗讽刺是老舍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寄寓着作家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二者的完美结合,既是对老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业已开始的探索国民性思想的深刻总结,又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对国民性问题探讨的较高成就。小说化的戏剧创作手法,不仅使老舍抗战剧作具有了不同于戏剧家戏剧的鲜明特色,而且是老舍为丰富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经验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老舍早期三部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早期在英伦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一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并在小说中构建着他的理想人格。虽然其对传统文化有着过于直观的否定,在思想、艺术上也略显稚嫩、粗疏,但却初步显示了老舍创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