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同学们熟知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提到同一时期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时.知道的就不多了。苏格拉底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2.
智者学派对于法律及正义观念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人及其创造物 ,是智者学派的基本立场。智者们的研究兴趣从自然转向了人、从物质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在大多数智者那里是把自然的与人为的东西对立起来 ,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一种存在。因此 ,他们也把法律与自然对立起来。他们对于法律和人类正义观念的批判 ,在今天依然具有震撼的作用。首先 ,人的主观视角和感受成为考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 4 81- 411)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 :“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事物所以非存在的尺度。”[1] 这个命题的具体含义他…  相似文献   

3.
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无赖打官司” 被列宁誉为“辩证法奠基人”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命题,形象地阐述了运动的绝对性,无论何时何的运动都无条件的存在着,表明了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把老师的名言发挥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认为万物只是一阵风,瞬息万变无法捉摸,从而得出了万物变动不居,一切都在“亦此亦彼”之中的相对主义结论。这就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把老师的辩证法弄成了诡辩。  相似文献   

4.
统编六年制小语教材自第八册开始,在基础训练的作文命题中,先后安排了五次写“事物”的习作。“事物”是指事?指物?抑或其他什么? 纵观六年制小语七~十二册所列作文题,写某种“事物”当属状物一类的文章。教材中属于写人的命题,指示语很明白。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七册基础训练6,简  相似文献   

5.
关于命题的模态,中世纪的逻辑学家已区分出“事物的模态”和“命题的模态”。所谓事物的模态,就是命题的主项是一个概念,而模态词是谓项一部分的这种模态。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必然能实现”里的模态便是事物的模态。所谓命题的模态,就是主项是一个命题,而谓项是模态概念的这种模态。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能实现是必然的”里的模态就是命题的模态。诸葛殷同等在其编著的《形式逻辑原理》中指出:“在处理‘事物的模态’时,模态词既然和谓项联系在一起,就必定与量项有关。这样情况就很复杂。本书采取一个简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哲学表现为从对自然本原的研究转向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视野转向和以对话诱导的方式来达到对德性的普遍定义。从某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哲学可以看作是巴门尼德与智者的某种结合。巴门尼德力求在偶然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必然,提出了真理与意见、存在不能不存在的观点。这是西方“存在论”(本体论)的基础,由此结束了对世界本原原始朴素的探究。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至苏格拉底处得以深化。可以说巴门尼德“存在”概念和智者的人对自己的意识觉醒都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一表现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7.
智者哲学是古希腊早期哲学走向繁荣时期的枢纽,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判,智者学派被排斥在哲学之外,并视为诡辩家。因此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没有被公正公允的评价。黑格尔是第一个为智者恢复名誉的人。该文在剖析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及其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和高尔吉亚的“无物存在”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究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利特首先提出了统一的逻各斯;生活在极端民主气氛中的普鲁塔戈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正义的维度来彰显逻各斯的统一性;然而逐渐式微的雅典民主却给了“正义”以当头棒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试图在维护逻各斯的前提下挽救城邦的正义。命题对后世伦理领域中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长期论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法首先破五蕴,觉悟“人无我”,认识到万相万物由四大合和而成,一切皆是假相非真.其次,佛法破因缘觉悟“法无我”,认识到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是空,因缘法并非实有.最终,佛法提出“万法皆空,三界唯心”,觉悟世界一切相、一切法“不一不异”的道理,认识到世界是染是净不一不异,存在共融理事无碍,得失喜怒空有不二.每个人所在的世界并不相同,世界的大小,事物的善恶,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自心.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教导每一个人走向充满愉悦和幸福的净土世界,这只需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就可以做到.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出阐释,认为,其中"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万物"是指作为客体的存在物;"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仅指本体尺度,同时还是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它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一次哲学考试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要求首先回答对或错,然后说明理由)对这个命题,有的人判“对”,其理由是,这个命题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的人判“错”,其理由是,这个命题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绝对运  相似文献   

1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窃以为一年之中,春天尤其充盈着灵动,让人思考与世间万物的关系。"人是万物尺度",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这个著名命题,在不同领域引发着不同的解读与争论。作为一家行业内的媒体,一直以来,《幼儿100》杂志定位于"以人为尺度,倾听行业声音,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清静”,被后世学们曲解成“就是不要制度、法律、化、教育等,使人无知无欲,回到原始社会”。其实,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无为”的意思是不做局部私欲功利之事,“清静”的意思是消除私心杂念,总而言之,是“大公无私”。庄子把“无为”、“清静”发挥到了极端,使世人视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警世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被后世曲解成了具体事物,其哲学意义被秣杀了。《老子》被误解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发扬老子道德思想的光辉是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但“美的规律”不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实体,而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律”,“两个尺度”都不是客体(物)的尺度,而是主体人的尺度,因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把“物种的尺度”转化为人的尺度,即根据“内在尺度”去创造。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吏上,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利特首先提出了统一的逻各斯;生活在极端民主气氛中的普鲁塔戈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正义的雏度来彰显逻各斯的统一性;然而逐渐式微的雅典民主却给了“正义”以当头棒喝,也正是在此背案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试图在维护逻各斯的前提下挽救城邦的正义。命题对后世伦理领域中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长期论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这个命题是一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都有的,但对这个命题中的“曲折”这个概念,却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解释。人们对事物如何曲折地发展前进的不同理解,会对实践产生不同的指导作用。在理论上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问题,对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一、两种不同性质的“曲折”及其对实践的不同指导意义我认为,事物发展所呈现的曲折性,概括而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情况,或者说,可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曲折,一种是事物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采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种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可简称之为“按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曲折”;一种是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教科书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释义存在循环论证的现象,而且离开主体的尺度纯粹从“客观必然性“去说明新旧事物的区别陷入了“客观主义”的误区。从本质上说,新事物和旧事物是评价范畴,必须考虑主体的尺度,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符合客观规律并对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由于传统释义的不够准确和科学,因而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和评价上也存在较严重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9.
老子、庄子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等万物产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的本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他们认为万物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天人和谐的原则.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知常”、“知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古籍研究中,对是否存在错简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不仅因其对正确解读文本关系重大,且求证极难。《燕燕》的前三章并不能独立成诗,它与末章是一脉贯通、前呼后应、不容分割的艺术生命体,合则神完意足,离则彼此俱残。根本不存在“误合”、“错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