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是以审判官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出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作家之手,都是一个典型。但两者在性格特征上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首先看他们性格上的相同点:1献媚讨好,...  相似文献   

2.
我的座位在教室的“风水宝地”——后门口边。我的哥们儿称之为“好望角”!  相似文献   

3.
节选自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目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以下简称《葫》)中的主人公──贾雨村为了保住官爵,巴结‘“四大家族”,而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案;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以下简称《变》)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以“狗是不是将军家的狗”作为断案的依据,不断变色,两者在执法上有惊人的相似。笔者在分析他们类似的表现时,发现他们在思想性格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巴结权贵,徇私枉法 他们虽然都是执法者,却根本不依法办案,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巴结的权贵。贾雨村巴结的是“贾玉史薛”四个“大族名…  相似文献   

4.
日常教学中,常有语文教师因忽略文本体裁特征,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所偏颇。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均会出现人物描写,然而其解读方法与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说教学必然需要依照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小说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人物:奥——奥楚蔑洛夫杰——我时间:某月某日事件:我与奥楚蔑洛夫相遇网上杰:嘿,咱们又见面了,你知道有人把你比作变色龙吗?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在现实主义作家那里,这一命题便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尤其是典型人物的塑造上。美国当代美学家凯伦·马蒂森·赫斯博士在考查文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时,运用几何抽象的方法,提出了“圆人物”(圆形人物)  相似文献   

7.
李月同学问:《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如何理解?“奥楚蔑洛夫”,俄语这个词的本意是“疯癫的”,用它作姓有讽刺的意味。这篇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首饰匠被狗咬伤的事件的处理,反映了他看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心理,同时也揭示了警察制度同人民的对立。在短短的时间内,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开始他摆出一副貌似公正、严于执法的脸孔,企图招揽人心,决心要惩办狗的主人,但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马上起了变化,为狗作辩护:“它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接着巡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评价奥楚蔑洛夫,多是"一条出尔反尔、变来变去的变色龙""一个欺软怕硬、媚上欺下的狗奴才""一个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马屁精""一个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混蛋""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唯独一个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受制于人的玩偶"。新鲜!于是在听取并肯定其他评价之后,着重引导学生围绕"玩偶"进行了讨论。师:你认为奥楚蔑洛夫受制于什么"人"?生:受制于将军。一提到将军,他就胆战心  相似文献   

9.
凡是读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人,都对奥楚蔑洛夫和他的那件军大衣,留有深刻的印象.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对军大衣的设计与描写是深具匠心的.在作品中,正面写的是奥楚蔑洛夫一次又一次地“变色”的经过,侧面则写他穿着军大衣——脱下军大衣——穿上军大衣—裹紧军大衣的变化.契诃夫如此着力地描写军大衣,究竟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军大衣在作品中到底起了些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一位教师讲<变色龙>,在理解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地点,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第二,与文本的人物对话,把自己当做奥楚蔑洛夫,想一想,奥楚蔑洛夫说那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时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准确把握奥楚蔑洛夫、赫留金的性格特征 ,对深刻理解俄罗斯短篇经典《变色龙》具有重要意义。奥楚蔑洛夫既有飞扬跋扈、对弱者凌威的一面 ,更具趋炎附势、对权贵谄媚、随机应变、见风使舵的特征。赫留金粗鄙庸俗、虚荣夸张又奴性十足。两个形象的塑造 ,都充满了对沙俄反动、黑暗时代的尖锐批判。  相似文献   

12.
13.
九年制义务初语教材中,编选了两位现实主义作家以“断案”为题材的作品:一篇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一篇是中国十八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趣的是两文的主角“奥警官”和“贾知府”,虽然国别不同,年龄也相差一个世纪之多,而断起案  相似文献   

14.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个受害人和同一只狗的情境下,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把自己的态度变来变去,彻底暴露出一副可恶的"变色龙"嘴脸。他对狗的称谓变换是其卑下人格的真实写照,他的变色行为证明,他自己也是一条狗,一条搜刮民脂民膏的"走狗"。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变色龙》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分析一般只从情节入手,这种分析趋于表面,不利于对文本内涵的深挖。采用还原分析法,从"警官"身份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其作为底层社会管理者的可怜之处;从警官职责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其扭曲的职业判断和价值取向;从警官与将军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理清警官处理案件随意性与严肃性交织的本质,揭示社会腐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许和平 《教师》2013,(35):112-112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2期上。刊发了江苏省盐城市陈志霞老师《谈谈语文课上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一文。该文谈到“当学生思维出现疑问时”应及时呈现写作背景,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刘水利老师执教《变色龙》的片段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元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两首七言绝句都以庐山为描写对象,然而反复推敲,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思、立意、韵味、风格上迥然有异。 一、绘景立意,各有侧重 《望庐山瀑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体诗、近体诗的高峰。李白和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作虽然各自色彩纷呈,独为一体,但他们的送别诗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各显风流,相得益彰。仅以《渭城曲》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一比较,以窥异同。1.化有声为无声,意在言外,情在不言中,使两诗传达挚诚的情感有独特的视角和支点。  相似文献   

20.
向俊芳 《考试周刊》2008,(4):172-173
<死水>与<帆>这两首诗歌是中西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们都是诗人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希望之光的渴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死水>与<帆>,从而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