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3年3月,太平军在攻下江宁,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之后,立即进行西征,同时,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二、三万人从浦口出发,挥戈北上,开始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天王洪秀全诏谕北伐军:"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糜时日."杨秀清诰谕  相似文献   

2.
太平军北伐     
为了捣毁清政府的巢穴,1853年5月初,洪秀全和杨秀清把一直打先锋的大将林凤祥和李开芳从扬州招回天京,面授机宜,派他们统兵北伐.林凤祥、李开芳率九个军共二万多人,从浦口上岸,打败西陵阿部黑龙江马队,长驱北进,经过凤阳、蒙城、毫州等地,推动了皖北捻党进入遍地大起义的新阶段.6月中旬,北伐军进克豫东门口归德府(商丘),北至刘家口黄河岸寻渡,因无船只,遂继续西进,到巩县找到洛河中的运煤船,并有矿工、船  相似文献   

3.
北伐太平军在天津地区的独流、静海,坚守了一百天,与清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残酷的搏斗,最后以援军不至、通讯断绝、粮草火药日趋困难而突围撤退。其撤退的第一站,即河间府的束城。在束城、太平军又与敌人进行过一个月的攻防战,但在近代史著作中,却绝少记载,本文试对此略作论述。一束城并非太平军原定撤退目标从目前接触到的史料看,太平军从独流、静海的撤退目标,并不是束城,而是王口镇。王口镇紧临子牙河岸,位于静海正西廿五里,是当时通往保定的主要通道。太平军从1854年1月下旬开始,即已准备撤退,而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指向王口的。太平军惯常的进军策略,总是先派出探骑或先遣队伍,侦查情况或占领前哨据点。这次并不例外,而且由于外围村庄多为清军占据,因此  相似文献   

4.
太平军从前期到末期,在战略上先是南、北之争,后是东、西之争,这些分歧影响到战略行动,几次坐失了乘胜进取的大好机会,由主动变被动,终致失败。前期北伐军的覆灭,就和军中南、北之争的战略分歧有直接关系。本来,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十一月初十至癸好(1853年)三年二月十五的三个月中,太平军连克岳州、汉阳、武昌、九  相似文献   

5.
一八五三年三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南京建都之后,五月份便派军北伐,途经山西,然后直指清政府的老巢——北京,至今已整整一百三十周年。为了纪念太平军北伐,我们仅就所接触到的有关材料,撰成此文,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如果说洪秀全直捣南京和建都南京的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前是比较正确的话,那么这一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后因革命形势的剧烈变化就显得很不正确了。“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并不善于研究战争的全局,及时地变更自己的预定战略,集中全力进行北伐,争取全国的胜利,因而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以至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我就此作一简要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东南半壁打击了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发展之迅速,形势之大好,恐怕连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也感到出乎意外。“自武昌而至金陵,地经千余里之  相似文献   

7.
<正>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出两月,即于一八五三年五月派遣大军北伐。全军分左、中、右三路,分别由吉文元、李开芳、林凤祥,朱锡锟、黄益芸率领,意图进抵直隶后,再直捣京城。由于主、客观上的诸种因素,先遣部队进展受阻,严重失利,吉文元战死沙场。天京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不得不两度增派援军:一八五四年二月,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丞相陈仕保、许宗扬等率军往援,后败于胜保和地主团练之手;同年五月,燕王(动用“王”出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秦日纲复率军往援,又败于安徽舒城之杨家店。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接着在军事上采取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是北伐,目的是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以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可惜北伐失败,使清政府得以组织国内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反扑,终于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9.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在兵力有限,首都并不安定的情况下,却同时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全军覆没,西征遭到重大挫折,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那么太平军领导人为什么会实行这样错误的战略方针呢?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史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研究者绝少做详尽之考证,简单地归结于这是太平军领导人不懂军事策略而铸成的大错。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史料,就会发现问题绝没有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太平军之所以同时北伐、西征,是洪秀全、杨秀清之间严重的战略分歧造成的。下面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以林凤祥、李开芳等人为首的北伐军,1853年5月自扬州出发至10月底打到静海、独流,进逼天津.这一进军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北伐进军的战略决策、马队建立的作用及进军特点方面提出一些浅见.一北伐进军的两种决策太平天国北伐的战略决策问题,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依据《清史稿·洪秀全传》等史料认为北伐的决策是"直取北京";另一种则据《李开芳供词》认为是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北征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许多论著认为,北征是为了直接攻取北京,从而赢得全国性的胜利。①至于失败原因,通常说,北征主要败在“孤军深入”;也有的同志说关键是北伐军将领指挥不当,犯了“有进无退”的错误,“忠勇有余,智谋不足”③等等。提法略有不同,但多数人都以北征直取北京为前提,都在北伐军身上找失败原因。根据近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新发现的有关太平军北伐的史料》(以下简称《新史料》),③并参考其它有关史料,本文对上述流行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否妥当,愿得到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北伐太平军停驻天津,是既定的战略部署。决定停驻天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便於发挥太平军依水作战之长与抑制敌人马队的作用。太平军的战斗历程,尤其是北伐军鏖战怀庆的事实,足以为证。  相似文献   

13.
14.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评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并从诸葛亮北伐的悲剧中得出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317-420年,统治江南达百佘年的东晋王朝,地盘狭小(仅限长江中下游十几个州),人口稀少,经济不如中原发达。而发达的中原大片领土却为胡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史称五朝十六国)所占。一些志士为收复中原进行了多次的北伐,其中以祖逖和桓温的北伐尤为著名,并取得了一些暂时的胜利。但总的说来,东晋的北伐是失败的。探其根源,现行教材多数认为在于东晋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对北伐不组织更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军事上、政治上诸多失误是导致陈庆之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纪念太平军北伐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6月15日至19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举行.这是在北方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太平天国史学讨论会.大会由河北省、天津、北京市历史学会联合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51篇.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达一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对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关系极大。本文对这一战役作了简略描述,特别是对其失败原因作出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