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和诊断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就会发现存在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是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两难处境;其二是大学通识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其三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如何达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问题。揭示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通识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大学通识教育已被人们所认同,但对其教育理念、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仍需要继续创新。可从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方法等方面构建大学通识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相似文献   

4.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与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如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混乱,对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缺乏批判思考,对通识教育的昂贵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在实践上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实质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传统,结合现实国情,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艳 《湖北教育》2014,(12):38-40
中国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成功地承担了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方面,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书院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祭祀制度和书院建筑等,也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特色.由此可见,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理性自由"目标要求自身超越自由教育的"自由"内涵,但由于在概念上以及历史事实上相互交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这二者被部分学者看作是相互捆绑甚至相通相融的关系。杜威曾站在教育民主的角度对自由教育的"阶级性""政治符号性""文化标志性"进行了批判,直指其"不自由的陷阱"。因此,通识教育必须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框架才能达到其自身的"自由"目标。在教育建构主义以及经验论的思想框架下,杜威以"建构—解构—重构"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教育"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了一条通往"自由目标"的自由之路,且有望解决目前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通识外语教育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语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础之一,但是传统的外语教育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亟待创新。本文结合通识教育理念,探讨了建构研究型大学通识外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设想。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理念在西方教育中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我国高校也相继开展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英语教学可以更多地注入文化教学。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1.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玲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7):109-113
通识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大学英语自身的课程性质及培养功能,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通识教育理念.高校应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识教育已经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大学英语教育是否转为通识教育的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讨论。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视角论述大学英语教学不是通识教育的论点,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取代通识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精英教育主体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传统的改革与创新,从文化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来看,美国的通识教育着力于本国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传播,通过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精英教育主体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传统的改革与创新,从文化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来看,美国的通识教育着力于本国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传播,通过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世纪里,对通识教育进行反思与深化仍是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未竟之业。对我国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之路的探索,可在参考世界知名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配备、评价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WTO与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世”将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素质等方面影响重大。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应从进行广泛的化教育;重视外语学习和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等五个方面加强大学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或称通才教育在我国大学不是一个新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从最初借鉴美国转向学习前苏联,从而改变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了专业教育的发展。从新中国初期国家对原有高等教育状况的基本维持到后来的大规模院系调整,改革了高等教育的体系,大学教学体制改革以专业设置为中心展开,人文教育衰落,这一阶段通识教育走向了迷途。  相似文献   

19.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高等教育素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传统,而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古典先驱。从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在长达1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教育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概念内涵发生着演变。19世纪初以来,自由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全盘否定。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形态,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然存在通识教育目标定位模糊,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单一,通识教育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指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加强通识教育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