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兰雅一生致力于西学教育和传播,本文探析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推广格致"、"广布西学于中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他通过创办学校,构设了近代教育制度;通过编辑教科书、出版科技期刊来推广西学;通过引进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丰富了近代中国的办学模式。傅兰雅对中国自古以来狭隘的封建教育体制所作的改革尝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英国学者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期刊,文章分析了《格致汇编》创刊和几次停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出,在清末创办科学期刊的艰难和傅兰雅对中国科技知识传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傅兰雅(John Fryer)1861年自英来华,1868年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专事译书,在馆凡廿八年,勤于笔耕,译书甚丰。为使西学广行中国,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上海格致书院、自编《格致汇编》。拙文《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从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入手,透视其传播西学的贡献和影响,本文拟就《格致汇编》的宗旨、内容及反响作一探讨,旨在更准确把握傅兰雅寓华传播西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肖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5):107-110
作为传教士的傅兰雅,有着与其他传教士与众不同的在华经历,在对近代中国的西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方面影响深远,近年来,这一领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时期是西方现代卫生学说在华传播史上极具开拓意义的历史时期。“近代传播西学的第一人”傅兰雅通过开拓性的选择翻译西方现代卫生学说、译本生产中务实的文化叙事策略、积极拓宽卫生文化信息的流通渠道,有力助推了西方现代卫生学说的中国传播,开启了国人卫生观念从传统道家哲学卫生观向现代科学卫生观的历史转向之旅,进而将极具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观引入国人的卫生视野。洋务运动时期傅兰雅的卫生科普极具时代特色、主体意识和历史意蕴,成就了中国卫生启蒙史和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篇章,对当下中医文化海外科普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昌地区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较早、成效较好的地区之一,这与利玛窦、章潢、熊明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利玛窦在南昌三年,最早将西方文化传入南昌,开阔了南昌人的视野,也使西学开始在南昌等地传播开来。章潢是南昌籍人士中,直接与利玛窦交往,受到利玛窦的影响,接受并传播西学的第一人。他在《图书编》一书中为利玛窦介绍过来的西方地理学作宣传。而熊明遇则是在外省受到爱好西学的其他传教士和士大夫的影响,而成为西学的启蒙者,并对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产生影响的人。他的代表作《格致草》就是一部介绍西方格致之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代数术》翻译出版后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73年华蘅芳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出版了《代数术》一书,该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通过介绍华蘅芳与傅兰雅的生平简历,并概括《代数术》主要内容,分析其术语在清末的流传、三角知识的传播及书院对它的使用情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该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取决于坚船利炮等有形力量,还取决于知识与技术的获取。翻译是获取知识与技术的基本路径。正确的译名,在实现西学移植、通过西学知识达成科技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益智书会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新知识、新思想的温床和集散中心。傅兰雅以其为平台,启动并参与了译名统一与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由于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此项工作与中国的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但他所做的基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为后来由国人主导的科技译名的厘定与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重新整理《格致新报》传播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为研究19世纪末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新的文献线索。研究结果给出了: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知识篇目共68篇,占全部期刊946篇的7.1%,其中以日心地动说、新行星的发现、经纬度测量等较为先进,同时对潮汐的成因及北极探险亦作出详细介绍。结论认为《格致新报》中天地之学内容的传播,虽然比较零散,但对中国民众的科学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兰雅与江南制造局的译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译书以1894年的甲午战争为界标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译书与出版西学书刊的机构主要有三家,即江南制造局、同文馆和广学会。其中以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数量最为可观。据梁启超《西学书目表》著录的1896年前出版的352种西书中,江南制造局译刊的有120种,占约百分之三十四,广学会译刊的有24种,同文馆译刊的仅15种。在这三家译书机构中,外国传教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傅兰雅就是其中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一、傅兰雅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筹建傅兰雅(John Fryen:1839—1928)出生在英国肯特郡亥司的一个清苦的牧师家  相似文献   

11.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释“格致”     
《现代汉语词典》:“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清末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细致分析,探讨利玛窦在传播西学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知识接受西学,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光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绅士阶层与西学传播胡配军在近代中国道光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绅士阶层的活动引人注目,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宣传,并亲自实践,其活动构成了近代中国西学传播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粗加述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一西学,对...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科举考试影响和制约了西学之引进。其一,科举之意识形态生产过程所形成的闭合式知识流通过程排斥西学引进;其二,士子受功名利禄引诱而参与科举,形成追逐科举制艺的强大内驱力,以此维护儒学的意识形态,并将官学、书院等一切教育机构纳为考试附庸,挤压西学学堂的生存空间。近代,洋务派试图于科举考试中设立西学类专科,以减少科举对西学引进的阻碍;但由于保守派担心科举变革对儒学意识形态造成威胁而遭到坚决反对。科举废除后,西学引进的制度性障碍被清除,大大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报刊在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播阶段.<格致新报>不仅是中国人自己主办的第一份科普杂志,而且第一次将开辟中国人的科学兴趣和培训民众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在晚清科技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柯瑞逢 《上海教育》2008,(17):30-31
所谓实学,清初学者颜习斋概括为“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其核心即王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历史上,每逢变革之际,多有仁人志士为施行实学而摇旗呐喊。 晚清阶段,伴随西学东渐日兴,革故鼎新日盛,这种强调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实学思潮,进一步被李鸿章等人注入了采西学、师夷智、设局厂、谋自强等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专门研习西学的全新教育机构,它的办学特色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办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中外学者共同构成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