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哈贝马斯认识兴趣范畴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兴趣范畴是哈贝马斯重建认识论的基础性范畴,其实质是强调认识(理论)与兴趣(即生活世界的利益)之间的相互交织关系。认识兴趣包括"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三个层次,"解放的认识兴趣"是整个认识兴趣范畴的灵魂。只有正确把握认识兴趣范畴,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主体性、认识的意义、认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强调人在知识面前应该起到主体性作用,并将人类的认识兴趣划分为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文章将基于这一理论,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情况及影响性因素,探讨认识兴趣理论对改变这一现状的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长职务的身份结构主要包括学术身份和行政身份。以行政主义为核心 ,以高考意识形态为辅助 ,两种外部力量共同完成了我国校长职务两种身份分离的过程 ,其结果是形成了当代校长职务行政身份凸显、学术身份“失重”的非常态结构。它对学校领导与管理造成的现实后果是 :行政管理取代学术领导 ;权力运作方式强制多于沟通 ;资源分配带有倾斜性。校长学术身份重构主要通过校长管理的制度安排完成  相似文献   

4.
库切的《耻》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本文试突破传统的宏大叙事和二元对立视野,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角度出发,层层分析主人公卢里教授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丧失特权的白人处境,进而唤起人们对个体的命运归宿、各种族之间真正的和解、人类的和平相处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莉莲的故事》中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莉莲的故事》(Lilian s Story)是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Kate Grenville)在1984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经获得"澳大利亚沃格尔文学奖",并奠定了格雷维尔澳大利亚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的地位;该作品刻画了一位与父权社会不断抗争,追求自由与独立人格的勇敢女性——莉莲.辛格(LilianSinger);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莉莲颠覆传统女性形象,与父权制度不断抗争,最终重构独立女性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相似文献   

8.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对教师是谁的追问,实际上是对何以为师的追问。本体即是事物存在之根源,是其所是之说,教师身份的伦理本体是何以为师的根本所在。教育目的的伦理规定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逻辑起点,师生关系的伦理纬度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表现形式,教师专业实践的伦理道德性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动力系统。然而,教师身份的伦理本体隐退主要表现为:工具性凸显与教师自我意义感的隐退,技术性凸显与教师伦理精神的隐退,专业性凸显与教师人文素养的隐退。何以为师?以传统师德为基因,以时代伦理精神为命脉,以人文素养为底蕴,成为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未来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21世纪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文化身份的定位非常重要.而他们目前的文化身份并不明确.本文从汉语的功能与英语的社会地位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重构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身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当代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斜阳》创作于二战后的日本,混乱的时代思潮促使作者太宰治坚守自我内部重构的价值体系,却不可避免遭遇来自社会现实与传统制度的压抑。作品揭示了自我身份的消解带来的困惑与幻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重构自我身份中的成长,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中国文化是许多现代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沈从文的特殊的民族身份使他能站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做出独具深度的反思,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正面临着身份边界模糊与身份地位偏低的身份困境.导致身份困境形成的原因,既有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外部因素,又有自身专业素养偏低的内部因素,反映在教育观念层面,则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作祟.为了保证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从完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力度以及促进观念更新三方面对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进行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15.
"大学制度"一词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对其界定存在多种研究视角,且在使用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宏观方面,可把"大学制度"看作整体概念解读,是根本原则上的大学制度研究,而一般性的大学改革问题,则不应轻易使用"大学制度"这种宏大话语,以避免学术误解,而应用"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替代。在微观方面,应该基于"关于大学的制度""为了大学的制度""在大学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大学制度的具体范畴进行限定,并以此为基础,就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大学治理、大学理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等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辨析,以进一步厘清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简·爱在三个不同阶段的身份书写与重构,对《简·爱》这部小说进行了讨论分析,以寻找出小说的内在魅力。小说主人公简·爱在其身份书写与重构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机会,为他们展现了一个非常耐读的深层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师既是一种职业类型,也是一种社会身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身份的过程,它包括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不断遭遇被动的去身份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被动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邓铸  何晓玲 《江苏教育》2022,(64):10-11
心理“适应”和智能“重构”是大学新生融入校园环境与任务情境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各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精心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和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9.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中,身份认同是人们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源头,直接支配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在身份认同视域下,辅导员具有制度身份、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辅导员队伍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角色冲突,辅导员身份丛集且内部失调;二是效能感低,辅导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三是理性失衡,辅导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四是增益不足,辅导员社会支持力度低于现实所需。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动力系统、社会支持、职业权威和职业文化等四个层面探寻辅导员身份认同的价值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