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相似文献   

3.
古代描写儿童田园生活的诗歌,语言浅显凝炼,可谓是"天然去雕饰,妙手偶得之"。如《池上》童趣盎然,一谓"偷莲",二谓"垂钓",天真无邪的小娃、淳朴可爱的小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中国的诗歌更像是写意画,不追求形似,而是神似,诗歌教学更要关注内在神韵。"因此,教学古诗,趣诗趣学,让学生漫步诗  相似文献   

4.
名诗人流沙河有一首名诗<哄小儿>.写"文化大革命"期间自己被打成"右派",受到批斗后回家"哄"儿子,虽"哄"儿子,却刚经批斗,所以还有余惧,只能在家尽情与儿子嬉戏:"小小屋中有自由/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相似文献   

5.
一、诗情画意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古诗就是这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精练的语言展现精彩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几幅图(出示)。它们使你想到了哪些诗?生:《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儿垂钓》《咏柳》。(背诵诗)师: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浑然一体。(以图  相似文献   

6.
唐诗《小儿垂钓》是一首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佳作。吟诵全诗,一个天真烂熳,专心垂钓的小孩跃然眼前。这首古诗,在结构和用词上都与现代口语有较大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一、借助插图感知诗意1.破题。①图上画了几个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②小孩在做什么?(钓鱼)③教师讲解:“小孩”也称“小儿”,“钓鱼”也可说成“垂钓”。这首诗是写一个小孩钓鱼的事。板书课题:小儿垂钓。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这首诗讲些什么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中有一首诗《小儿垂钓》。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蓬头稚子学垂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思路】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一首带多首——古诗整合教学法",努力落实四个字:读、想、赏、悟。立足"诵",扎根"习",通过诵读达到知义明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古诗词四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来自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渔歌子》(四下第23课);《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一字诗》(六上《语文园地一》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诗歌中,儿童题材的诗很少,现特摘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清代袁枚的《所见》两首诗来对比赏读。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11.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一首是《所见》;一首是《小儿垂钓》.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要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古诗&;lt;小儿垂钓&;gt;时,为启发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这个钓鱼的小儿吗?为什么喜欢他?……  相似文献   

13.
此诗的作者是唐人胡令能,他隐居莆田时,曾梦见仙人剖开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入肚中,于是他文才顿生。《小儿垂钓》是他仅存的四首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相似文献   

1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观念在先秦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进程。《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左传》提出的"诗以言志",就是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荀子提出的"诗言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诗"言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言志"的文体,奠定了作诗言志的诗歌创作论。从此"诗言志"说便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小儿垂钓》(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30课)的作者胡令能,是生活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的诗人。他曾一度“隐居圃田”,熟悉农村生活。《小儿垂钓》就是一首描绘农村儿童生活的小诗。《小儿垂钓》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两句紧扣诗题,交代了人物与环境:小河如带,绿草如茵,一个“蓬头稚子”正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学垂纶”。“蓬头”,源于《诗·卫风·伯兮》中的“首如飞莲”。莲是蓬草,这种草干枯后根部断开,遇风旋转。“蓬头”,是说他的头发未加修饰,散乱、蓬松,状如蓬草。诗人抓住这么一个特征,就把钓鱼孩子的质朴形象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这个农村孩子的钓鱼技术并非十分娴  相似文献   

17.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德刚 《文教资料》2008,(31):116-117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欣赏原则-"诗无达诂",并举古今诗作具体说明,最后分析了造成"诗无达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