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靖至万历年间 ,张居正、王世贞、李卓吾大抵为“同龄人” ,他们都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但又都不是完全的心学信徒。论家世和地位 ,李贽不能与张、王相比 ,但李贽的经历使他对人生之体味、生命价值之探索 ,达到了常人不可企及之深度。他关注民瘼的思想和行为 ,说明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狂人  相似文献   

2.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终其一生反叛传统道学思想。从时代、地理、家庭环境及其心学渊源来探讨李贽人格之形成,并以其形成之人格与封建儒教之对立来探讨李贽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初潭集》《焚书》《世说新语》等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李贽与魏晋之风联系紧密。李贽与魏晋名士之间在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崇真尚情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李贽"童心"思想的创作对魏晋名士之风有着继承关系。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李贽的童心思想又对魏晋观念有所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5.
李贽,一个传统思想维度下走出来的"异端",他的新异思想来得过于迅猛,没有给旧观念一个缓冲准备,因而其不被世人所接受是必然的。然而,纵观其论点,不难发现,他的理论本身也带有某些矛盾之处。诸如他对儒学的批判与赞同共举,对孔子的尊与不尊并行等等。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其产生之初也不会呈现出极尽完备的状态。李贽的矛盾思想也正是新兴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蛾扑火。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李贽的"矛"与"盾"的思想也为后世新型思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泉州的李贽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狂释真”的文学创作观念及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狂禅精神”及以“童心说”为代表的崇真文学观念互相交织,形成了李贽文学观的重要特色,即童心是狂禅的内核,狂禅是童心的外显。李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秉承了“以狂释真”的理念:李贽终其一生为崇真的价值观与道学中人进行了激烈辩驳;他为戏曲、小说等民间文学正名,使之登上大雅之堂。在创作中,李贽不拘格套,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贽不仅是明代的一位进步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就是他的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两书的史实取材于历代正史、人物传记和文集,但依照作者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人物加以分类,细立名目,并撰写了叙论、专论或短评,反映了李贽的史学观与政治观。细审李贽的史著,固有不合于儒者相沿之是非的一面,但从总的倾向看,他的史学观仍渗透着儒者的政治思想。本文试对李贽史学思想中的有关问题,分别叙析于后。  相似文献   

8.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的民族信仰及其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接受的佛教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关。由于时代的局限,李贽妇女观里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对李贽的妇女观来源的全面分析,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李贽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1602年,一位75岁的老翁在狱中用刺刀自刎而死,他生前和死后受到了封建卫道士们一致的攻汗,被骂成是“非圣无法”、“异端之尤”,连一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对他横加指责。这位以身殉道而又不为人理解的老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李贽(152-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他的家庭是一个具有伊斯兰教信仰传统的巨商,但是到了他祖辈的时候,家势已经衰落。李贽的思想受到王守仁(阳明)的心学,特别是其中激进派别以及样宗的深刻影响,因而成了正统儒学不能容忍的异端。在李贽的一…  相似文献   

10.
李贽思想是时代精神曙光的“先知”,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赞扬商贾功绩,但导功利价值,其价值根据是“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宋明理学家出入佛道,李贽认为儒释道为一,因为三教都以闻道为宗旨,只不过三教有程度之异而已。李贽激烈批判“被服儒雅,行基狗彘”的假道学,但并不否认有真道学的存在。李贽在批判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稆朱道学时,回到先秦的“和合”理念,认为天地间没有绝对的一、理、太极、最初生人,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