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或诵,以增强记忆。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  相似文献   

5.
名人读书"三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  相似文献   

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相似文献   

7.
一目十行:《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二》:“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速度快,夸张实在生动感人。 二分群书:人生苦短,书籍浩繁。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知识积累需要不断地选读。一般将群书划分为两类:一类精读,以求其深;一类浏览,以求其博,既深且博,自当功力日进,以至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8.
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丰。今集以“四”类之说者,与朋友们共赏共勉。 四当 宋代诗人尤袤对书味的揣摩最丰,他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相似文献   

9.
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丰。今集以"四"类之说者,与朋友们共赏共勉。四当宋代诗人尤袤对书味的揣摩最丰,他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相似文献   

10.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  相似文献   

11.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认为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三字诀:马克思读书坚持博(博览群书)、记(做记号)、读(熟读成诵)。三法:徐特立读书用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三性、三味、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三味":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相似文献   

13.
《快乐阅读》2013,(17):76-77
钱锺书的"书痴"生涯钱锺书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而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钱亦喜读诗歌。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  相似文献   

14.
名人读书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学生时期作文就很出色,他的文章常被同学们传诵。据史料所载,毛泽东读书总是一边读、一边注、一边抄,然后写笔记、评论。这样,既读得有深度,又练了笔。一次,他读《伦理学原理》,对全书用墨笔逐字逐句地圈点,还打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这本书十来万字,他写的批语  相似文献   

15.
名人读书     
许多人爱读书,但是人们的读书方法、阅读趣味却应有尽有,甚至千奇百怪。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C他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要归咎于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习惯了。文学造诣极深的巨匠茅盾同样有背书的习惯,他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人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红楼梦》等一批古典小说对他的影响。把书本知识转…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提问没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让学生生厌;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认识性、理解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据此,笔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谈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似文献   

18.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主张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5,(12):46-4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相似文献   

20.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