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装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材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27页"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中.设置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该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对学生理解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当前课改持续深化,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下,发挥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相关知识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其中“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分为两个部分: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相似文献   

3.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1问题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P.126第4题如下: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1)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氢氧化钠溶液,密封不漏气。(2)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3)  相似文献   

5.
1 实验简介 本实验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节中的重点实验,通过实验说明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实验常常由于课程进展在11月~12月开展,此时光照极弱,天竺葵叶片产生的有机物较少,对比效果不明显.对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整和拓展,以期提升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及思考,增进实验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5节"光合作用",需要做"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水、"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等一系列实验,在实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是生物学的典型特征,而在演示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拘泥于教材的限定,有必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对实验材料、仪器、设计过程等进行改进,提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直观感受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深入理解。就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中"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和"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演示实验改进为例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七年级生物上册(义教本人教版)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中的演示实验共有3组,它们的演示实验图和说明文字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10.
“种子植物”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第二节。  相似文献   

11.
在七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节课里。讲述了叶片的结构和气孔的开、闭等内容。学生对课文中的气孔开与闭原理不够理解,特别是哪里外壁、哪里内壁,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讲清这个问题,笔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全班同学都能理解了。  相似文献   

12.
把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中的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改成分组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采用氢氧化钙平板法和BTB平板法检验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1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选自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在学习了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后,进入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学习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刚刚学过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学生了解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光合作用所做的实验原理及其实验推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片上叶绿体借光能使周围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有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等)并释放出氧气(图1)。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济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见图1),本人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经多次实验都未能观察到木条复燃的现象。1 原因分析第一,橡皮塞插入部分占据了玻璃管口的一段容积,打开时,收集到的氧气在橡皮塞之下且比空气密度大,使空气进入,占据了橡皮塞所占玻璃管的容积。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生物课本(必修)第267页对生产者有这样的论述:“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还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糖类再与其他的有机物合成为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这段话指出了生产者除了主要的绿色植物以外,还有次要的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据此,生产者的定义可概括为:生产者是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然而,同一课本第263~264页又有这样一段话:“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按这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谈到作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蒸腾失水的重要门户"气孔",承担着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双重任务,所以是植物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一个必经途径.在教材中,也涉及到气孔开闭原理的论述,笔者研制了一种简单的教具,采用教具演示的方法,把相关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1教材分析"二氧化碳"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册)》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继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氧气的性质、制取及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氧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命活动过程非常相似,其中学校是叶绿体,学生是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和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各种教育活动,光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学识、爱心等,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是学生形成的正向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基因,氧是外显的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20.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片上叶绿体借光能使周围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有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等)并释放出氧气(图1)。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有多种,如葡萄糖(单糖)、蔗糖(二糖)、由单糖聚合成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