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儿童的世界多一些"野味",需要给儿童的课程多一些野味。"野味"课程是以田野、自然为资源的课程。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中心小学,通过"鹂岛野韵"课程的实施,如打造"乡野童趣""八野种植""田园诗文"等特色课程,以及开展系列创新项目,如小小农民画、小小建桥师、田园小诗人等,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2.
儿童参与课程开发是课程回归儿童的方式,因为学校课程从根本上说是儿童的课程,这关涉儿童生命的成长。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坚持"儿童必须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的课程理念,以学校长期的教育哲学——"学会交往"为基点,开发了"儿童交往学院"课程,让儿童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温文尔雅、自信阳光的品性。  相似文献   

3.
儿童需求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评价课程实践的重要标准。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当家少年,创幸福生活"的课程目标,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架构。"面"上的分类设计涉及当家少年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线"上的分层递进兼顾了儿童成长的序列特色与发展规律,"体"上的螺旋上升使卷入其中的师生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并共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4.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4,(11):38-40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5.
刘淑唯 《早期教育》2014,(10):42-44
幼儿园"四加一"完整课程,主要是由四天基础课程和一天特色课程构成,并以同龄加混龄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通过梳理"四加一"完整课程的框架、理念及实施三个方面,使得幼儿园课程真正成为涵养儿童生命、丰富儿童自我、提升儿童能力、完善儿童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多样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提出"儿童立场"的课程观,把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融入"随化至贤"的学校文化核心内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程评价立体化"为基本特征,采取年级课程与学校课程纵横交错推进的策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生活化课程的本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生活化课程"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鼓励"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并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生活化课程以培育完整的儿童为导向,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流畅的、自然的。我们希望在这套课程里,能够看到儿童、看到游戏、看到文化。  相似文献   

8.
"童漫作文"微课程是发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它具有一般课程的基本特征。以"童漫作文"为主要内容和创写形式,以主题性写作单元的方式,将儿童言语、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精神、语文教材融会贯通,形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为一体的写作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学校特色建设其根本旨归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本质。学校特色建设理所当然地要高扬人性教育的旗帜,体现人性教育的特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我们要努力构建让学生生命律动的多彩特色课程,让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展示台"。  相似文献   

10.
田园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学校金苹果五色课程的分支,以文化为导向,以儿童为本位,以创生为旨归,以田园为载体,以课程为抓手,以行知思想为路径,变"教-学-做"为"学-教-做",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完全人格的全面提升。课程重点研习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关系,研习乡土特色与田园文化肌理的关系,研习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和谐共振。田园课程的意旨是通过"五大解放"去享受田园生活研学"空间站",让田园课程成为实现多元智能发展课程资源宝库,成为具有童性和个性的研学实践体验基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动型"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典型项目的引领、丰富多样的研修等,让教师形成"儿童视角"的课程立场,把握"课程伙伴"的关系属性,掌握"动态生成"的牵引工具,让教师在课程角色的一次次蜕变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科学的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当下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存在内容开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方式远离儿童等问题,构建"儿童写话"微课程可解决此类问题。课程构建的要点包括:课程目标注重分层,最大程度上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贴近儿童,从儿童的生活、想象、学习、阅读等活动中寻找题材;课程实施基于儿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儿童乐学、学好;课程评价体现人性,保持儿童写话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学生成长其中的一种生活,健康成长乃是课程生活的本然诉求。依据学校"智慧文化"建设愿景,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努力在国家课程上做到均衡施力,摒厚"主"薄"副"之惯习;在校本课程上做到全面用心,创扬"长"拔"萃"之特色,进而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充满智慧的课程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15.
"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斯霞老师七十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主张"和儿童打成一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俱乐部课程是"童心母爱"原色课程中"彩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构建源于童心,坚守儿童立场,课程管理注重体现"爱"的特色、目标和表达。它既是学校俱乐部课程构建与管理的典范,又具有鲜明的校本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潘晨聪 《上海教育》2014,(19):14-17
提到特色课程,容易想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追求。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摸索探讨特色课程如何建设和开发,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寻找的路径。“特色”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为谁也说不清,某种类型的知识或许会在某一时刻对一批学生的心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作为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研究项目中唯一的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和黄浦区区级重点课题,黄浦区教育学院“特色课程”在2006年开始研究,经多年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特色课程的定义、开发、机制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并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如同特色课程系列丛书所言,“给一些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一段课程经历,让学生自由发挥:给一些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成长;给一个共享环境,让学生在课程园里‘嬉戏’。”特色课程并非遥不可及,任何学校都有其特质,普通教师也可牵头课程的创造。播种特色,在围墙内外培育生长,关注特色课程开发和共享的重要性,抬升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和要求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认识,促进这一核心价值的实施,从而实现"让儿童和课程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对既有课程"有"的缺失和"空无课程""无"的特殊价值的诊断与分析,思考课程创新"新"的需要,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双基定位到素养发展;从学科思维到整体思维;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9.
中央路小学的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新儿童",为何会爱上"书法"这项传统的、沉静的学习活动?或许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以培育儿童"书法核心素养"为旨归,创意建构了"立体、多元、整合"的独特课程范式,初步形成了中华书法文化融入课程的实现方式:融于课程设计,为儿童建构"汉字魔方"课程;融于课程实施,让儿童期待"笔尖上的旅行";融于课程文化,领儿童走向"诗与远方的田野"。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儿童美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从"美"出发,以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哲学"澄心教育"为基点,开发了"澄心立美"课程,链接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未来,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让儿童从了解"什么是美"走向"成为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