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简要说明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想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尝试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并为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47):40-41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语文综合能力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语文中蕴含着不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和完善。作为基础文化学科,语文教学工作除了日常课本教材知识的讲授教学之外,还应主动肩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本文立足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首先简要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当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相比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都实现了创新。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化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模式,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呈现和传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逐步地渗透给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来源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形成的阶段,是培养语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重点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整个语文教学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满足了对传统文化传播诉求,也实现了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我国现代教育、深化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单单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挖掘语文教学当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这也就对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初中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提升初中生语文素质、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初中语文素质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初中语文教师对初中生语文素质培养的质量高低。所以初中教师要充分重视高效率课堂的重要基础性,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设高效初中语文课堂,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学科涉猎内容极其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地理知识、科学知识等。因此,初中语文的教学极其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要对语文教学多投入关注和思考。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聚焦点主要在于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新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师课堂的授课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27):43-44
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致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问题,教师应将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认知,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就以渗透传统文化精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并且,这一素质的培养在学生一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传统的资源上的竞争,变成了文化上的竞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其基础性较强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探究,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含义出发,指出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语文教学,而初中语文就是其关键内容。初中语文还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现实中,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很不了解,所以必须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课堂开始,结合当地风俗,培养学生兴趣,那么传统文化的渗透便水到渠成了。本人研究了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剑 《教学随笔》2014,(10):20095+9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和具体要义的根据和出发点是我们炎黄祖先们几千年来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众多中学语文教师努力研究的课题和教学方向,本文从此处为切入点,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基于此背景,教师可在课前介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课中引入传统文化,增加语文学习乐趣;课后链接传统文化,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意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倾向于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诗歌记忆等方面的训练,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相对较强,这将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体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和个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引入传统文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怀,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本文针对中国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