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呢?……  相似文献   

2.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呢?……  相似文献   

3.
人们学习语文,目的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加强识字教学,是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呢?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说起来头绪纷纭。我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有关加强识字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练习  相似文献   

4.
崔峦先生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快慢、多少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又大。如何教给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小学识字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并明确规定了在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一识字任务十分艰巨。单纯的识字过程是十分枯  相似文献   

6.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的。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背景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只有自己学会识字,具有识字能力,才能够运用祖国语文,才能培养学生表达交流、阅读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识字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本、最应该必备的能力;识字又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小学集中识字教学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田本娜教授曾经说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必须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最佳方法是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曾做过非常明确的分析,他说:“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9.
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曾是不敢言及的一种奢望,也是未曾有过的一种体验。老师们知道,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为了小学生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识字,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课标》提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1~2年级(共四册)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应当说这样的认字量是比较大的。就课标提出的是认字量。我想,经过一定的努力,是能够达到两年认识1800个常用字的目标的。每个学习日只需学生认识5个字,应该不是太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周燕 《考试周刊》2014,(44):62-62
识字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需要具备想象能力识字的人都有过阅读的经历,对正常的成人来说,常用字百分之百地认识。但当阅读时,我相信他不仅仅是为了把文章或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读完,而是通过这些文字去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有识字能力的人阅读是这样,反过来,我认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孩子也能阅读。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的孩子要提高阅读能力,在许多教师看来似乎很困难。但我认为,越是困难就越要在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一、加大识字数量,打好阅读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可以说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重视识字,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新的《课程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足见识字教学的重要. 一、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其中1600~1800个汉字是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识字的任务很重。因此,提高识字效率尤为重要。一、树立正确的识字观念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说:多认识字,早阅读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写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都知道,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为今后(进入高段)的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打基础。识字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崔峦说过:"我们国家的孩子阅读开始时间比较晚,阅读量太小,阅读能力不强,其原因之一就是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鉴于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较早地让学生识字。我们教语文的老师都知道小学低年段  相似文献   

16.
问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什么明确提出“1~ 2年级要多认少写”?答 :老师们知道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 ,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 2 1世纪是信息社会 ,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 ,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为了使小学生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 ,所以 ,从修订版教学大纲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 ,要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课标》提出 ,1~ 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 1 6 0 0~ 1 80 0个”。人教版课…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也是一切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识字教学以识字为目的,往往是先识字,后阅读,这样人为地把识字与阅读割裂开来,造成了识字与阅读分家,既影响了识字的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随课文分散识字是从文人手,在语文环境中识字,识字和学词、学句、学文相结合,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字与词、词与句、句与文之间的联系,符合识字与书面语文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以激趣减负为主渠道,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对于低年级的识字基础是十分有益的.那么“随文识字”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操作呢?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26):17-18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低段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这说明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在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方面,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而低段孩子生性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对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识字量,推进有效阅读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识字能力,从而推进有效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向,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要求小学低年级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000个汉字。  相似文献   

20.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一、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乐”学。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