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竞技精神,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更强,培养学生拼搏努力、不放弃等精神。因而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中德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将德育渗透进课程,积极探索属于本校的德育发展方法,保证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高校德育应该充分发挥马列课和其他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拓展高校德育途径;加强高校党团建设,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同时形成完善的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潜在课程对于德育效果提高的功能和途径,以及潜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潜在课程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有效地运用潜在课程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需要进行多方的设计、引导.同时要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威廉·派纳(William F.Pinar)是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杰出代表,其经验课程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发展学习者自主性的思想,对当下学校德育改革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德育的目的应该促成学习者自主生长,德育的内容应该关注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德育过程应该凸显学习者自我建构,德育评价应该激励学习者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整体结构化和综合系统化是当代学校德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学校内部而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是德育教师,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该是德育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有异常丰富的载体。对于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程资源是德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础,教师是进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德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德育课程资源的特性,并且用开放的视野提炼德育课程资源,用时代的眼光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用差异的视角洞悉德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德育课程又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联系着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笔者对海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握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按照创新性、整体性、方向性和主体性的原则,搞好这一工作,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德育课程又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联系着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笔者对海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1.
<正>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影响,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建设上,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仅将之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偏重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辅渠道、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和德育课程结构及层次不清等问题。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有效融入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的养成具有正面效益。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征,为融入德育提供了可能。应该通过合理设置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教师示范、做学结合、挖掘内涵,彰显德育效果,通过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将德育成果体现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集传统授课与互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不同,主要将与学生成长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德育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德育课程评价主要涉及非认知领域,评价主体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影响制约难于控制和把握,如何建立与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德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对德育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德育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变革,改变德育教学"知行脱节"现象。德育学科评价方式的科学和合理对于推进德育课改,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重大,科学有效的德育课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完善应该是德育课改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王倩 《中国德育》2023,(9):70-73
<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德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关键之举。但是,什么样的德育课程适合新时代的德育要求?德育课程应该如何建构与实施?本文尝试对温州市第十二中学德育课程类型及其关系进行研究,以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建设学校德育课程群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一直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任,德育课程资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说教和传统意义的品德教材内容中,而应该使学生回归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要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单纯依靠常规的德育课程往往会事倍功半。而通过有机整合相关德育资源,因时、因地、因生地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途径。所谓校本德育课程是指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遵循《小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德育规律,依托学校特色,针对本校学生的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开设的适应本校校情和生情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德育课程。它应该包含具体的课程目标、计划和系统的课程教材,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唯此,才能使德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小学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随时进行德育教育,其他科任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谈德育的点滴渗透。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的开发既要有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为了避免以教代学的局限,需要凸显学习立场,深入思考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针对如何开发德育课程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可以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视野展开讨论,期望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建洪 《教育艺术》2007,(10):29-30
1968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