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校德育的一切活动 ,最终都要内化为学生一定的价值观 ,并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 ,走上社会 ,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归。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短视、流于形式 ,以及学校教育的阶段性 ,很容易忽视对学生持续的品德教育 ,很容易把学生推到下个阶段或推到社会去了事。基于此 ,我们在这里提出 ,德育要真正地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成果” ,要真正地在学生的性格养成上起作用。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诸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公益劳动、学生守则、学生生活制度、说服、榜样、示范、道德实践、自我教育、批评和自我批…  相似文献   

2.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品格决定人生。"良好的品格是成才的基础,成功的保证。学生阶段,正是人生中性格的养成阶段。性格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其社会倾向,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因此,抓好高中生的德育,在德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十分重要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其各方面性格的养成都受到这一时期的巨大影响,所以这一时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第一步,影响着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这一时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是十分必要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实现对小学生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德育教学的途径,从简单的语言讲解,到情境创设再到老师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简单探讨了在小学语文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加强德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性格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非常不利。所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其目的便是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搏击教育之长空,培育社会之幼苗。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实践,进行德育内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8.
林盛云 《广西教育》2014,(41):63-64
正实践性德育是以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并通过道德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性德育活动,谈谈实施实践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一、现场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场教育是指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有形教育,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开展现场  相似文献   

9.
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的一种生活。人的品德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使学生获得对德育真实的、动态的理解,才能实现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德性生活是指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含量不同地实存着,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根据德性生活理念,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德性生活分解为知性德育、活动德育和生活德育三大板块。三大德育模块在实践的操作中即相对独立,在教育的整合中又相得益彰,知性德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强调理性思考与思想深处的认知。活动德育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生活德育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强调在有秩序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1.
洛克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第一次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他写的《教育漫话》一书(1693年出版),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教师示范  相似文献   

12.
<正>"播下一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形成一种命运"。高度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我们始终坚持以感恩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立足德育平台,建设和谐校园,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一、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精心创设阳光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使得学生无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在借鉴分析中国礼仪教育传统与西方体谅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华景小学提出“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少年儿童德育核心目标,是造就健康人格的主要基础,据专家们论证,3-12岁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学生只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逐步内化他的性格和气质,一旦养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对他智力上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  相似文献   

17.
活动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德性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以活动来引领学生德性的提升,占领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学校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中育人、实践活动中成长”的新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8.
习惯的培养是国内外教育者们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习惯贯穿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教育引起个体行为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起到中介和过滤作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性格因素,影响智育效果;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制约德育的实现。无论知识接受转化为智能的智育.还是道德情操养成的德育,都是教育受体的个体心理内化与外显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和良好素质结构的完形,是教育效果最佳实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金家军 《安徽教育》2010,(11):39-40
<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