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和作文中词不达意、词汇贫乏、语言浅显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语言积累题中,学生的答案相去甚远,使一线语文老师哭笑不得。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刻不容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潘景荣 《文教资料》2005,(5):155-1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2002年我参加了省级课题《丰富语言储备,构造奠基工程》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运用积累,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一、教学中丰富积累,感悟作品语言内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注重积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和交际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丰富学生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呢?一、广撷博采课外语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处理学生基本素养时要求"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形成这样的基本素养离不开有效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语言,全方位、多渠道地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认识、感知、揣摩,学会言语表达的秘妙。  相似文献   

8.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则主要依赖于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眼高手低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于",教学中要善于"小题大做",关注学生语言积累的细节,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率。语文教学中的"小"断不可小视,更不能被忽视,因为它们往往都是进行语言训练,达成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章的生命,不论任何一篇文章的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注重言语习得就理所应当地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言语习得的有效途径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一、注重积累,为言语习得养根积累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起点。古语有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此,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10.
潘伟春 《学子》2014,(8):6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表现在上课发言胆  相似文献   

11.
高彦 《教育艺术》2020,(4):24-25,26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解释,其关键词是"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运用课程。这里强调了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军 《甘肃教育》2014,(23):43-4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积累,没有积累的素养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自身的语言能力,才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才能为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  相似文献   

13.
许梅 《广西教育》2014,(33):52-5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桂英 《辅导员》2012,(33):41-4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通过不断积累养成了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一、"听"中促积累(一)听磁带,养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书都配有一盒磁带,充分地利用好这盒磁带,经常反复地听。学生耳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将书本的语言内化,进而有效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没有积累下规范、精美的语言,在表达时吐出来的怎能是精品呢?因此,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言语形式,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高效地习得"语言本身",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呢?我认为感悟语言很重要。因为过去语文教学的误区在于把重点放在理解内容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上,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学习——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  相似文献   

18.
<正>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低年级语文老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的训练中,也有积累运用语言的意识。可是关于如何留出足够的时间把"积累和运用语言"作为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体现不够。尤其是学生到了中年级起步作文时,容易出现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的现象。这也许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第三课时的利用与重视,甚至于在各类公开课中难寻低年级语文第三课时教学  相似文献   

19.
"积累"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且不说含积累意思的文句,仅仅"积累"这个词在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了17次。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积累,目的是通过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运用的前提是积累与内化。这17次所提的"积累"大体上可以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一、语言的积累课程标准中所提的积累,专门指向积累语言的有8个地方。基本理念第二条:"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第一学段阅读要求3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相似文献   

20.
赵联振 《中国教师》2014,(18):22-2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习得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大,在教学中利用语言习得来提高小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