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23):113-11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可以供学生发展和选择的方向可以说是很多。而在综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整体情况下,也有不少学生会选择艺术或者是体能方面的内容,从而展开细致的学习。但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文理科课程还是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真正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工作来展开是不够的。而对于教师而言,在针对提高体育特长生学习工作能力基础这一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探讨和分析。因此,文章将立足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对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华春 《考试周刊》2014,(40):112-113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要特别重视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养。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冯晓辉 《学周刊C版》2022,(16):153-155
体育特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唯有确保专业成绩、文化课成绩双上线,才能确保高考成功。但在实际的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与管理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体育特长生的全面、良性发展。基于此,本论文围绕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解析,随之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代的高中教育体系中更为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在进行体育课程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文科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优化教学理念、整改运动布局、协力文化课程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面出发,实现对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20):115-116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针对当前高中体育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训练中不够自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现状,和学校对其的管理也显现出边缘化的特征,体育设施和考核机制均不够完善的缺陷,应当思考其解决措施。为促进高中体育特长生加强训练,教师应帮助学生平衡好其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并让其体育训练在科学合理的计划指导下开展,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并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培养其综合能力,给学生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强 《学周刊C版》2024,(6):155-157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他们所要接受的训练,无论是强度还是难度都比普通学生要高,这是由体育特长生今后的升学方向决定的。他们所学习到的体育技巧、接受的训练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升入理想的学校,也和学校的升学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各地学校和体育教师有必要对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以寻求解决策略,提高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85):128-129
高考体育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育特长生是"两条腿走路",即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要双上线,这样才能确保体育特长生高考成功。因此,在学校领导重视的前提下,要有效指导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和学习,首先要对教练员和特长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将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关键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训练水平,建立高效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中体育特长生一般是指在某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上能够发挥出专门特长的高中学生,对其进行适当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体育老师应分析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整体特点并对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宏明 《教师》2014,(6):57-57
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高级中学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够很好地丰富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带动全体师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体育特长生在高中阶段所进行的体育训练成为日后体育水平表现的一个基础,如何更加科学地、有计划性地指导他们进行平时的体育训练,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是高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体育特长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基础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等是这个群体最显著的特点.在初中经历了中考的挫折,跨入高中,往往是信心不足,没有要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枯燥、泛味、抽象、晦涩,如同在听天书,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尹宏亮 《考试周刊》2013,(72):109-11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产生,我们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尤为突出,并且需要我们创造有效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发生本质变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于现行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以此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体育特长生作为高中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思想、文化、学习等方面都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因此,正确处理体育特长生学习与训练的关系,真正让这些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58):143-144
作为音乐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备受关注,这门专业课程的学科性、实践性以及专业性比较明显,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声乐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体现这一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及作用,老师需要结合音乐特长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音乐天赋的分析以及研究来采取针对性的声乐教学训练形式,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学生能够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积极参与声乐教学训练,进而实现个人综合素养以及音乐修养的综合提升。对此,文章站在宏观的角度,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着眼于音乐课程的专业性以及学科性要求对声乐教学训练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学习以及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成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特长生成才因素"、"在体育方面怎样培养体育特长生成长"为线索,以我校历届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培养体育特长生成的途径.研究的结果显示:依此方案操作,特长生的体育和文化成绩都能达到高校录取要求和个人的最佳水平,因此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实际上是给体育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对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体育特长生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为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培养他们完善健康的人格,完善训练体制,注重他们的心理建设,促成体育特长生的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廖胜扬 《课外阅读》2011,(6):235-235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运动,进而想终身投入体育事业而报考体育专业。高考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输送体育院校的后备人才;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基本战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将来从事同样体育专业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在身体、技术、战术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一个很小的特殊群体,其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呈现畸形、不全面。要抓实、抓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管理,使他们朝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特长”的多元化方向协调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和特长发展的双重需要,使体育特长生的成才几率最大化、成才质量最优化,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且有体育专长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话题。而特长生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高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升其的学习成绩,也应寻求各种路径来促进其的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所提要求,将教育价值展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育特长生在近几年是我校培养的重点对象,因为我校是处在乡镇的一所高完中,学生都是基础比较差的,县城的几所中学进不了,才到我校就读.体育比较好的,个子比较高的很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倡导从学生特长出发,"以人为本,发展个性",但问题是怎样培养与管理体育生呢?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学习习惯差,遇事易冲动,很难管理,然而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特长生。作者总结出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训练工作是学校大力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对学校的训练工作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望以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人性化的训练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